正文 夫人眼中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1 / 3)

夫人眼中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往事漫憶

作者:餘瑋

錢學森的大名以及他為新中國航天事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可以說盡人皆知;但這位科學巨匠和妻子長達60餘年的相濡以沫,以及妻子心目中的“錢學森”卻鮮為人知……

平易、謙和、淡泊,他從不追求什麼名和利

中等個,長圓臉,總是笑微微的。錢學森吃過20年的洋麵包,他的成就雖蜚聲中外,可是他看上去就跟尋常百姓那樣普通。正如夫人蔣英所說;“他其實很質樸、平易、謙和,這不止是我的印象,他與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素質的人都能談得開。”

蔣英是我國現代著名軍事戰略家、軍事教育家蔣百裏的三女兒。蔣百裏早年在杭州求是書院讀書時,與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是同窗好友,兩家往來密切;錢學森與蔣英從小青梅竹馬,互有愛慕之心。哲人說,愛是彼此心靈的聯盟。愛侶之間常常被對方美麗的東西所吸引,包括人品與學識。錢學森與蔣英便是這樣。

為了鑽研科學,他們推遲了婚期,錢學森到36歲才結婚。蔣英不但是錢學森生活上的好伴侶,更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我們兩個人都是事業型的,都把事業看得比愛情更重。他一生對金錢、對地位、對榮譽很淡漠。”

“他當年放棄在美國的優厚條件,堅決要求回到各方麵都還十分落後的祖國,就是為了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建設祖國,使人民幸福。”錢學森回國後,完全靠自己的工資生活,一個月隻有300元多一點,而且是幾十年一貫製。除了工資之外,他還有一些稿費收入,晚年也曾拿到過較大筆的科學獎金。但他把自己這一生所得幾筆較大的收入統統捐了出去。1958年至1962年,錢學森曾拿到好幾筆上千元的稿費,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但是錢學森對這些錢並沒有動心。他拿到這些稿費後,連錢包都沒打開,轉手就作為黨費交給了黨小組長。即使在平時,他和別人聯合署名發表文章時,也總是把稿費讓給別人,並說:“我的工資比你高,這稿費就請你一人收下吧!”

香港有關方麵為表彰錢學森在中國科學事業上的傑出貢獻,曾先後獎勵他兩筆獎金。第一次,錢學森讓秘書將100萬港幣的獎金直接捐給了西北治沙工程。第二次又是100萬港幣。蔣英說:“我們都老了,是不是……”錢學森幽默地回答:“那好,你要錢,我要獎(蔣)。”不久,這100萬元又如數捐了出去。

1964年,新疆建設兵團農學院的普通青年郝天護致信時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指出“錢所長”新近發表論文中的一個方程式推導有誤。未料,一個月後郝天護收到了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我很感謝您指出我的錯誤!也可見您是很能鑽研的一位青年。科學文章中的錯誤必須及時闡明,以免後來的工作者誤用不正確的東西而耽誤事。所以我認為,您應該把您的意見寫成一篇幾百字的短文,投《力學學報》刊登,幫助大家。您認為怎樣?”

如此坦蕩,如此關愛。“他的熾熱回信對我的一生起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使我在艱難條件下也堅韌地崇尚科學矢誌不移。”今已白發蒼蒼的東華大學教授郝天護動情回憶。郝天護珍藏的這封信,隻是錢學森半個多世紀以來寫給千餘人和單位的數千封親筆信中的一封,信雖不長,卻能從中看到一個活生生的錢學森,感受到一位科學家治學嚴謹的精神。

當然,錢學森也寫過“尖利”的信:“我對經濟學隻是個小學生,怎能濫竽充數,混跡於學術顧問委員會之中?學術是個嚴肅的問題,我決不應敗壞學風呀!所以退回聘書,請諒!”這是他對一家出版社誠聘他為中國市場出版公司顧問的回信。他生怕別人不按他的意見辦,還將聘書中“錢學森”3個字用紅筆畫了個大“×”。

“他這一生曾任不少要職,地位不可謂不高。但一般人不知道,他對這些‘官位’一點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說自己寧可什麼‘官’也不當,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他不愛出席什麼開幕式、閉幕式之類的官場活動,隻喜歡鑽進科學世界,研究學問。在這方麵如有所得,就十分高興。”蔣英說得很平實,卻使聽者心底升起一縷縷敬意。

不知細心的人們發現過沒有,在錢學森的履曆介紹上常有“任國防部五院院長、副院長”的字樣。事實上他是先當院長,後當副院長。難道錢學森是被降職了?其實,這就是錢學森和常人的不同之處。1956年,他向中央建議,成立導彈研製機構,這就是後來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院長。但是隨著導彈事業的發展、五院規模的擴大,錢學森作為院長的行政事務也越來越多。當年45歲的錢院長雖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為中國的導彈事業舉辦“掃盲班”,又要帶領大家進行技術攻關,還要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鹽操心。有時研究院的報告和幼兒園的報告會一同等待他這位院長批示,他說,我哪懂幼兒園的事呀。為此,他給聶榮臻寫信要求“退”下來改正為副,專心致誌於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上級同意了他的要求,使他從繁雜的行政、後勤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此,他隻任副職,到七機部副部長,再到國防科委副主任等,專司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他對這種安排十分滿意。”

錢學森考慮的是科研工作,而不是自己因此會失去什麼權力,降低什麼待遇。這種精神貫穿在他的一生之中。1985年,中國科協二屆五次全國委員會一致通過由錢學森擔任第三屆主席,可他個人不同意。一直到閉幕那天,在京西賓館開閉幕大會,文稿寫好了,請錢學森(科協二屆副主席)致閉幕詞,並送他審閱。他看了稿子後表示:這個稿子原則上我同意,但最後要加一段話,讓我向大家說明,我不能出任第三屆主席的理由。如果你們同意加這段話,我就念這個稿子;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就不念,請別人致閉幕詞。科協的同誌隻好表示:“錢老,您念完這個稿子,可以講一段您個人的意見,但不要正式寫進這份講稿。”於是, 錢學森同意致閉幕詞。但是當他在致辭時說明自己不適合擔任下屆主席時,會場上連續地鼓掌,使他沒法接著講下去,有人站起來插話:“錢老,這個問題您個人就別講了。”大家對插話又熱烈鼓掌。後來,方毅、楊尚昆、鄧穎超都出麵找他談話,勸他出任科協三屆主席。盛情難卻之下, 錢學森才不得不出任了下一屆科協主席。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大家這麼一致地做工作, 錢學森是絕不會要這個名的。1991年,當他任期滿後,在換屆時,他堅決不同意連任,並推薦比自己年輕的人擔任下屆科協主席。

大家知道,錢學森是全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副主席。當然,第六屆他並不是換屆時選進,而是中間增補進去的。但錢學森並不算這個細賬。在七屆任滿時,他就給當時的政協負責人寫信,請求不要在八屆政協安排任何工作,說“這是我身體條件的實況”。但是這個報告沒被批準,直到1998年全國政協八屆換屆時,錢學森才從副主席的位置上完全退下來。這便是一個不要地位、要作為的錢學森。

於榮譽,錢學森也是如此。目前,在中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都想爭取一個“院士”的稱號,這個稱號在1994年前叫“學部委員”。然而,錢學森在1988年與1992年曾兩次給當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光召寫信,請求免去他學部委員的稱號。信發出去,周光召與嚴濟慈一起做他的工作,講“學部委員不是個官位,是大家選的,任何領導無權批準您的請辭報告”。他的夫人蔣英如是說:“一個科研人員,如果滿腦子都是金錢、榮譽、地位這些東西,即使他很聰明,也成不了大器。”的確,科學是需要人們無私奉獻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991年10月16日,中央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高規格新提法;“一級英雄模範獎章”,此前一直是戰鬥英雄、生產一線勞模的專利,從來沒有向科學家頒發過。授獎廳裏掌聲雷動,大家急切地等待著、猜測著,錢學森會怎樣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