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端硯的拋光一般會現用油石加幼河砂研磨,簡單地去除一些鑿口和刀路,然後用滑石和水墨砂紙反複磨滑,最後用墨水浸泡,整個過程繁瑣而精細。
王星手中的這塊端硯從外表來看根本看不出是端硯,因此才會被人忽略其價值。
因為在這塊端硯的外表不知道被什麼人用一種神奇的塗料包裹了,不僅僅掩蓋了原有的麵貌,還給人一種又醜又爛的視覺感官。
這應該就是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掩蓋之人的手段十分高超。
因為硯台的保護要求十分精細,尤其是長期保存,稍不留心可能就一切完蛋。
但是王星手裏的這塊端硯卻保存的十分完好,或許外層的那種神奇塗料就是用來保護硯台的,卻不曾想現在卻成了掩蓋其價值的‘罪魁禍首’。
別人看不出,但是王星能夠看出。
在透視眼和鑒寶之眼的雙重力量之下,關於這塊硯台的一切都出現在了他的腦海中。
所以他才會想著花錢把它給買下來。
其中有個端硯的傳說故事更是從側麵證明了它的價值。
那是在唐朝末年,端州有一位姓梁的舉人進京考試,但不巧的是天降大雪,氣溫驟降。
那些考試的舉人都很無奈,因為他們研磨出來的墨汁都在低溫之下結成了冰,如此一來,想要蘸墨寫字就不可能了。
當所有的考生有仰天長歎,天不助我的時候,考場中卻又一個舉子在奮筆疾書,煙台中的墨絲毫沒有結冰。
當時監考的考官非常驚奇,詢問以後才知道這位姓梁的舉人是端州人,所用的硯台為家鄉端州所產。
那些悲催的墨汁被冰凍的舉人們考試都未完成試卷,唯有這位姓梁的舉人高中進士。
後來監考官把這件事呈報到皇帝那裏,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並且將端硯列為貢品。
所以說,王星手中的硯台年代根本不是他說的近代產物,而是唐代的。
而且,這個硯台無論是石質還是工藝水平都是極好的。
想到這裏,王星迫不及待的拿著硯台趕緊回家去了,他要想辦法先把硯台表層的‘保護塗料’去除掉,將其價值體現出來。
晚點他打算去找陳黎共同品鑒一番。
陳黎是一級鑒寶大師,這東西他肯定比自己研究的更加透徹。
出了古玩城,王星打了輛車,直接回去了。
不過,就在他剛剛離開不久,又一輛車跟著他消失在了車流之中。
到家之後,王星將硯台中的髒汙清理幹淨,然後試圖用水將外層的保護塗料擦拭掉,不過經水之後他才發現,那層保護塗料是防水的。
這對保護這塊端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是不能用水擦拭,又該怎麼辦?
甚至王星想過用到去刮,但這個荒唐的想法很快就被他放棄了。
就算他擁有透視眼,但也不可能把控的如此穩妥,萬一勁用大了,刀片傷及硯台,或許就會導致整塊硯台的價值大幅下降。
所以思前想後,王星也沒相處什麼好辦法。
既然暫時想不到辦法,王星幹脆不想了,開始鑽研《天眼神訣》。
吸收玉中靈氣的辦法雖好,但代價太大,好的玉石靈氣自然純淨,但越好的玉石價錢越高,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