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彈筒!”
任誌強曾經聽莊健提到過這種武器,隻是一直沒有注意過,但此時他卻立即想到了這種令人頭疼的東西。擲彈筒從原理上來說,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以日軍廣泛使用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來說,它的重量甚至比日軍的三八式步槍還要輕些,攜帶極為方便,而且除了可以發射專用的擲彈筒彈藥,還能發射鬼子兵的製式手榴彈,通用性無以倫比。擲彈筒最大的優勢是射速極快,一個熟練的射手,可以達到每分鍾二十五發的速度,用比步槍還要快的射速發射手榴彈,那種火力密度是多麼的令人恐怖。
想到是這種武器,任誌強的臉色刷白,連忙招呼傳令兵道:“呼叫火力支援!”
哪裏來的火力支援?沒有後世常用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如何呼叫?
像這樣的問題,還沒有開始這場戰鬥的時候,莊健早就已經考慮到了。對於鬼子的重炮陣地,西北軍當然不隻是奪下來就算,有重炮當然要把炮彈招呼到鬼子頭上才算賺。所以包括任誌強等學生兵駐守的這塊陣地在內,前一晚所有的中國軍隊奪取的陣地都處在孟子嶺那些重炮的射程之內。
由步兵分頭駐守,引鬼子來進攻,當鬼子的進攻力量足夠強,也就是說出動的部隊足夠多的時候,就該輪到搶到手的火炮發威了。問題是在前線作戰的步兵如何聯係到孟子嶺的西北軍?電話是沒有的,電台雖然有幾台,但是太笨重了,而且使用又不很方便。
但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代的時候,人們使用烽火台來接力傳遞敵人入侵的消息。而現在,需要傳遞的消息要複雜的多,要包括射擊目標的坐標,火力密度等等,所以像點一把火這樣過於簡單的傳遞方式是行不通的。這時候,莊健曾經在獨立團訓練的旗語就派上了用場。
從這個山頭到那個山頭,中間隻需要十來個傳令兵,用接力的方式將旗語打出去,隻需要十幾分鍾,孟子嶺上的西北軍炮兵就可以收到足夠詳細的信息了。但是,這畢竟不是無線電,傳遞信息需要延遲一段時間,孟子嶺上的炮兵收到信息以後,調整火炮參數又需要時間,這兩段時間加起來,就完全需要前邊的步兵頂住了。
任誌強暗自後悔,為什麼直到看到擲彈筒才想起火力支援,為什麼不在鬼子摸過來的時候就呼叫?可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無論如何,在身後的火炮發威之前這段時間,拚死也要將鬼子擋住了。
不過是幾分鍾的時間,二百學生兵能夠拿槍作戰的隻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人了,而且大部分都帶著傷。
擲彈筒的可怕之處還在於,發射出的炮彈雖然爆炸的威力不大,也就與手榴彈一個檔次,但是每一顆炮彈都可以炸出九十多片彈片,殺傷力也是很可觀的。若不是學生兵這邊早就挖好了散兵坑,估計現在早已剩不下幾個人了。但即使有散兵坑相助,學生兵依然出現了大片的傷亡。
也許是怕誤傷,遠處鬼子的步兵炮已經停止射擊了。可麵前,鬼子的機槍在不斷的掃射,鬼子的擲彈筒也躲在草叢中以極快的速度傾瀉著彈藥,一時間,學生兵陣地上的壓力空前的大了起來。每一分鍾,都有學生兵犧牲或是受傷。隨軍的三名衛生排女兵已經忙到不行,手腳全都哆嗦起來,不是怕見血,而是過度勞累,肌肉已經不聽使喚了。
不過令人想不到的是,女兵的加入卻讓這本來極為慘痛的一幕出現了少許的溫馨。與以往戰鬥時,傷員的高聲慘呼不同,此時傷員們咬著牙忍受著身體上的劇痛,誰也不願意在女性麵前表現出哪怕一絲的脆弱,一個個都呲牙咧嘴的,卻很男人的伸出被彈片擊穿的胳膊腿,卻裝做大咧咧若無其事的樣子,跟忙碌的女兵招呼道:“沒事……沒事……你隨便包一下……包好了……我還繼續打鬼子去!”
任誌強也已經負傷了,不過是輕傷,一顆子彈從胳膊穿了過去,不得不說,鬼子的六點五毫米口徑子彈真是二戰中的奇葩,穿透力強,殺傷力弱,即使被擊中也不過是一個小窟窿而已。不過也幸虧如此,要不抗日戰場上犧牲的中國軍人隻會更多。
任誌強看到麵前這慘痛的一幕,幾乎已經氣急敗壞,一邊命令前方的學生兵死也要頂住,另一邊連忙找來傳令兵道:“去程四海那裏看看,要是他那邊不緊,趕緊調些人過來!咱這邊要守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