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識崔蒿(1 / 2)

兩個人還在糾纏,越說越急,聲音也越來越大。全然不顧,身邊是不是有人在看。年輕人還是火氣大,年少輕狂這個詞語是沒有錯的,之所以能夠狂,那就是壓不住自己的飄啊。

“作為好兄弟,我已經陪你走到現在,該看的都看了,沒有必要的冒險還去幹什麼?”矮個子也有點責怪的意思了。

“盧兄,該走的必須到位,不然回去拜見恩師,必定會被責怪啊。想當初我們出來遊學,已經告知恩師,會到六鎮一覽,回去完成學業。這樣回去,怎麼交代?”高個子語速不緊不慢,意思卻很堅決。

“崔蒿,你怎麼就不知道變通啊。”矮個子開始急了,不說兄弟了,開始直呼名字。“你不說,誰知道?我們已經到了武川啊,不也是六鎮嗎?我們這一路上看的東西還不夠嗎?寫一篇策問綽綽有餘啊。“

“盧兄,這就不行了。去了就是去了,沒有就是沒有。這樣去寫策問,豈不是背了我們南都學舍的教義。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崔蒿還是一本正經。

南都學舍,這個名字怎麼好像聽說過。哦對了,就是以後的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的前身。因為初中有個範仲淹喝粥的故事,所以賀六渾記得清清楚楚。當時一群同學還在爭,範仲淹是蠢還是聰明,說個不停,沒有人說服誰。

故事說,範仲淹在南都學舍讀書時,煮粟米二升,作成濃粥一器,經過一宿就凝結了;用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切斷數十莖蔥蒜來吃它當飯。南都留守有個兒子也在學,回去告他父親,以公家廚房裏的美好食物送給範仲淹,範放在那裏不理會,後來那些食物全都懷掉了。

留守的兒子說:“我父親聽說您清苦,送來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它牽扯成為一項罪狀呢?”範抱歉說:“我不是不感謝你父親的厚意,而是食粥習慣很久了,一下子突然享受這麼豐盛的肴饌,以後還哪能吃這種冷粥呢!”

其實,這也是兩難問題,類似於現在高個子和矮個子在爭論的一樣。有一頓好的,吃了再說;拒絕誘惑,不然以後更難過。這就是兩種人生態度。現在兩個人爭論也是,夠寫策問的資料了,是進一步去完善還是到此為止足矣。賀六渾很有興趣看下去,要知道這兩個家夥也不容易,從河南商丘來到武川,那也是好幾千裏啊。

“崔蒿,為什麼老師布置我們寫的策問?為什麼還就是安邊之策?你都沒有問過嗎?“矮個子開始反詰。

自古以來無論男人女人之間,吵架一般都是這樣的過程。先開始是微小的意見分歧,然後是各自的說理辯論。由於立場人性不一,第二階段往往不是解決矛盾,是激化,因為誰都覺得自己有理,對方是個sb。第三階段,開始翻舊賬,這個時候矛盾開始激化。第四階段,一般就是人品攻擊。最後就是各位問候對方的各位親朋好友長輩宗族。再最後是什麼,就看各自火力值了。

現在,高個子和矮個子的言語已經迅速上升到第三階段,看來矮個子是忍了很久了。

“何故?但且說來。”崔蒿不明白。就這句回答,賀六渾可以判斷,高個子的智商和眼光不知道怎麼樣,但是情商肯定不高。因為身邊人都知道的事情,你卻不知道,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被疏離。

“還何故?還不是那天我們在學堂爭辯諸葛亮的功過,你一個人大發狂言,把諸葛亮貶低,說的一塌糊塗。還把這寫東西寫下來,交給老師。惹惱了山長,你不知道山長是極為推崇諸葛先生。所以山長說既然諸葛孔明都不在話下,那不如自己去親身體驗,知曉民情,來個大策,安定邊塞。所以才給你這個任務,考察邊塞。這是山長親自交代的唯一一個任務。我是倒了黴,那天也在鼓掌。誰都知道我是你的好友,又在鼓掌,逃不了千裏風塵啊。“矮個子說的痛心疾首,恨不當初。

”哦,是那篇文章啊!我說的錯了嗎?“高個子似乎還沒有覺悟。

“怎麼沒有錯?你太狂了。居然說,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 還有很多,我就不說啦”矮個子不想背書。

“前人評述諸葛亮的時候,是有故意過美之譽啊。我仔細看過諸葛亮的行跡,的確沒有私心雜念評價他。你看,這是不是下策:諸葛亮任劉備的丞相,正當九州鼎沸之際,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合歡,卻不能與曹氏爭奪天下,舍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據守窮困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巴蜀之地絕不可能和中原抗衡的,地方就選擇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