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懷朔的冬天(1 / 2)

在被凍死之前,侯景終於回來了。

其實已經是夜裏, 其實這個時候也不用擔心了,大規模的征戰已經結束。按照賀六渾的想法,破六韓拔陵肯定要退兵武川,要等到這個寒冬過去才回來。這個天氣,路上除了亂兵和馬賊之外,其他的什麼也沒有。

賀六渾看見侯景也很激動,覺得的確虧欠了很多,讓他一個人在外麵跑,風險極大。賀六渾自我感覺,情感比較脆弱這一關是自己最大的問題。總是舍不得身邊的人去冒險,總是想把什麼事情都想周全。這樣的心態極大影響到自己的決策,真是要不得啊。崔蒿幾次暗示自己,要舍得。就連淡然大師也用很多故事勸解自己,看來對自己人心軟是個大問題了。

侯景凍得夠嗆,也餓得夠嗆。進城之後,三大碗小米粥下去,還啃了一根羊腿。這才開始說話。

“糧食,他們缺糧。”這是侯景的第一句話。

賀六渾點點頭:”我知道。上次之所以於景被殺,就是因為不肯放糧。“

“不是,是所有地方都缺糧了。“侯景緩口氣繼續說道:”連朝廷大軍都缺糧了。“

賀六渾一聽,就明白了。

邊塞六鎮的糧食,一般都是兩種途徑:一是朝廷供給,這部分是大頭。特別是軍隊需要和官員俸祿等。另外一部分就是靠自籌。這裏的民眾均田製之後,大量的軍戶都是自己種田和放羊牛。

懷朔也是如此,所以大軍的屯糧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這裏離開中原太遠,且途中多是沙漠, 行車十分困難,運輸糧食耗時費力,糧食過來極其不易。邊塞六鎮地區雖然也實行了均田製,但收益者多為官員豪帥。百姓的均田又遭破換, 大量人員變成饑民。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大魏後期,旱災發生頻繁,涉及範圍廣泛,對於農業和牧業都造成極大損害。從大魏太祖登國元年(386)開始到大魏出帝太昌元年(532)的近150餘年內,據不完全統計大魏發生旱災的年份有69年,占三分之一的時間,而這三十年災害的高發率竟達到更甚,為65%,災害範圍幾乎波及全境。這種自然狀況造成了大魏後期流民肆虐成風, 社會動蕩,人民的生活處於水生火熱之中。

盧長貴大驚失色說道:“侯景,按照你的說法,難怪這些人拚命的攻城,不是想真正攻下來,而是想死人!”

侯景點點頭:“他們的糧食不夠,就算回到武川估計也要餓死人。所以拚命攻城肯定是為了消耗人命。這樣的辦法,最好!攻打我們更可以消耗我們的實力。”

這一次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了。

司馬子如說道:“他們還會攻城?難怪我說,這些天的攻城,力度不大,死人不少。”

崔蒿這時插句嘴:“我覺得他們內部肯定有問題。你看葛榮帶的沃野軍,攻城就完全不一樣,光打雷不下雨,死人很少。”

侯景點點頭說道:“這次叛軍之所以能夠順利擊敗朝廷大軍。就是因為高車族等豪帥都投靠了他們,聯軍夾擊。而聽說這些人的要求,就是各成體係,保持相對的獨立。”

賀六渾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侯景始終沒有說。還是盧長貴忍不住了,說道:“朝廷的援軍呢?我們要守到什麼時候?“

“據說現在朝廷自顧不暇。前次損兵折將,已經把李崇將軍換掉了。現在一時還沒有援軍。而且其他地方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叛軍,到處在滅火。聽說,有人建議,六鎮遠在塞外,隻要一時攔住他們進入中原,就暫且不管。等騰出手來再說。”侯景的話讓大家都啞了火。這個沒有援軍,就是自己玩,那怎麼也玩不過啊。四麵都是敵人,而且力量自己最少。隻要消耗下去,遲早是死啊。

花弧最近比較開心,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也積極發言說道:“我們懷朔的糧食不是問題吧,前次軍主說整備的時候,不是從武川等地調集了一批糧食。”

糧食問題在古代是機密大事,不能輕易言講的。所以沒人接話,花弧楞了一下,繼續說道:“那接下來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以回答。賀六渾說道:“先應付好攻城,估計也就是這幾天了。再不退兵,他們大部分人要死在路上了。”

侯景又說一句:“主力軍已經回去了。我回來的時候,看見破六韓拔陵的親兵隊已經朝武川出發了。”

司馬子如一聽,趕緊說道:“你說的是真的?”

侯景說道:“當然是真的,我躲在雪地裏。最近的馬匹都差點踩到我。清清楚楚,那就是破六韓拔陵的旗幟啊。“

賀六渾和司馬子如對看一眼,心領神會。

盧長貴一拍侯景的腦袋:“你就知道吃吃吃,有話一起說完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