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這個詞語在中國古代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它源於戰爭、政治鬥爭,又關乎人類生活生存的點滴。謀略是一種為獲取利益和優勢的積極的思維過程。《逸周書·卷十武紀解第六十八》:謀有不足者三:仁廢,則文謀不足;勇廢,武謀不足;備廢,則事謀不足。
實際上麵每一場戰爭,背後都有軍事家在其中的謀略提現。而且戰爭也是最能夠體現這個時代物質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一種手段。最好的科技水平和物質製造水平都會體現在戰爭當中,當然最好的精神謀略水準也會體現在戰爭當中。
滏口大戰還沒有真正的開始,但是就現在的程度來看,已經完全超出了葛榮的預想。實際上麵他布置的左右翼同時進攻,然後鎖住後退的道路。通過鶴翼大陣,徹底的將爾朱榮困在當中。這個謀劃基本上已經失敗了。
右翼當中,因為李元忠等人的拖遝延遲,導致本身有點懷疑的袁斌,進軍緩慢。這樣一來,右翼部隊的包圍圈有可能會形成,但是戰鬥力是沒有辦法體現了。
左翼就更加糟糕。可朱渾元的部隊已經決定原地駐守,反而不停的督促潘樂的部隊前進,與敵軍接觸。潘樂又不傻,所以肯定也是拖遝。再加上這個時候,爾朱兆居然從鄴城出發,主動開始進攻左翼部隊的後方。這就大大的給予了爾朱榮主力部隊的支持。
當然某種意義上來說還要感謝費穆的疑兵大陣,讓所有行進的部隊都擔心被包圍,所以左右兩翼部隊行進的速度當然就更慢了。
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當然是高乾部隊的全軍覆沒,一下子粉碎了所有部隊的戰鬥信心。這一次強軍的覆沒,所有的部隊首領都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進軍意味著覆滅可能性,意味著實力受損。那麼這個時候,隻要有一個人會願意拖延,那麼其他人自然就會仿效。
接下來要真正麵對就是兩個中軍隊伍的對壘了。這是戰前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這就是謀略的作用,這就是一個謀士之所以能夠存在於曆朝曆代的重要原因。用好了,一個這樣的謀士勝過了千軍萬馬。
現在這個謀士最主要的策劃人正在無所事事的趴在石頭上觀看王帳。而那個決定采用這個謀事策略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親自率領兵馬已經突擊到了滏口陘。
滏口陘是太行八陘中地勢起伏最小的。它實際上是把長治、潞城、黎城、涉縣這些太行山裏的盆地給串聯起來了,也因為有了一連串的盆地,所以幾乎感覺不到很大的地形反差,就穿過了太行山主脈。
滏口陘是滏陽河上橫切山地形成的峽穀。因緊臨"泉源沸騰,滾滾如湯“的滏陽河上源而得名。這裏山嶺高聳,地勢險要,古為連通晉冀之間天然交通要道。曆史地理學家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五卷《河東河北區·太行滏口壺關道篇》曾有專門研究,認為它可以分為三條支線,一是“由鄴城西北行六十餘裏入滏口,西越太行山,出壺關,西至上黨(今長治)達河東(蒲州)”,二是“又出壺關西北經襄垣(今縣)達太原”,三是“又由滏口西北越太行黃澤關(今武安西八九十裏)至遼州(今縣),亦達太原”;他認為“滏口陘道在中古時代為太行東西重要通道,尤以北齊為盛”。
爾朱榮此時此刻就站在滏口陘的位置,正在上下打量著這個地方。滏口的陘,不是斷在太行山腹地之內,而是在太行山係的邊緣,是鼓山和元寶山之間的一個小缺口。
“這個怎麼能夠算得上是兵家必爭之地?”說話的是費穆,這個家夥布置完他的任務之後,分工完畢,又跑到了爾朱榮的身邊來。
費穆這句話說的是有道理的。相對於其他太行八陘來說,這裏已經算得上是出了太行山。出現在大家眼前的,不是狹窄而冗長的山道,而是山前的一片衝積扇平原。而且這個衝積扇平原並不寬闊,好多的小山丘密布其中。
斛斯椿在一旁仔細打量一番,說道:“費將軍,我的觀點和你不同啊。這裏之所以是叫兵家必爭之地,並不是在乎他的地勢險要,而是在於它就是唯一的一條通道。你看這條通道的左邊是山,右邊也是一座山。雖然不是特別高,但是如果要繞過去那是不太可能的。而且這條通道邊上有一條河,的確是屬於易守難攻之處,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葛榮那個笨蛋居然這裏無人把守。”
爾朱度律笑道:“他不是笨蛋,他是心太大了,他希望我們一下子衝過去,鑽進他的包圍圈。他肯定是知道了,我們的人馬並不多,希望我們這次被他一口吞了。”
爾朱仲遠也是心情大好,笑道:“這樣一個敗軍之將,還真的把自己當皇帝。想當年一天到晚原來我們爾朱家求饒的時候,眉眼都卑躬屈膝,現在真的是反了天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