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李保恂《舊學庵筆記》載有大字刻本,今未見。現存清刊本,藏複旦大學圖書館。清末另有石印本,改題書名為《檮杌閑評明珠緣》,或徑題《明珠緣》。
此書不題撰人。繆荃蓀《藕香簃別鈔》、鄧之誠《骨董續記》皆推測為李清所著。繆荃蓀《藕香簃別鈔》以弘光朝工科給事中李清曾為其祖李思誠辯冤,此書中敘及禮部尚書李思誠阻撓魏忠賢竊邊功請封而為權閹所惡事,疑為李清所撰。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稱此書“其所載侯、魏封爵製辭,皆不類虛構;述忠賢亂政,亦足與史相參”,記事亦有與李清《三垣筆記》相發明者,“總之,非身預其事者不能作也,謂之映碧(李清號)所撰。”當代學者歐陽健等亦持此說。
李清(1602-1683),字映碧,一字心水,晚號天一居士,南直隸興化(今江蘇興化)人。天啟元年(1621)舉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崇禎十年(1637)內召入京,仕崇禎、弘光兩朝,曆官刑、吏、工科給事中,大理寺丞。力主發奮圖強,抵禦外侮。明亡不仕,閉門著書。史學頗有造詣,亦工文言小說。
以撰著《三垣筆記》和《南渡錄》而蜚聲海內、載譽史壇的。高祖李春芳係明朝嘉靖狀元、隆慶初年內閣首輔。曾祖李茂材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祖父李思誠,天啟年間禮部尚書,曾受魏忠賢陷害而被奪職、至崇禎初平反未仕。父李長祺厭製藝、棄舉業,嗜讀子史奇書,甚至脫衣典質購書,秉燭夜讀,終因喀血不止,年29夭亡。伯父李長敷視李清為己出,課書習文,耳提麵命,常責己子李衝以儆李清,李清得以學業大進,與伯父同登孝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