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帆曾關注過一些中國古文字的話題,對契丹文有過一點了解,看過幾張契丹文碑刻的照片,回憶起來,字形風格上倒是與門洞上那些個字很是相似。其實從學術意義上講,契丹文已經是一種死文字——如果說能讀懂滿文的人算是萬裏挑一的話,那契丹文可真是六十億裏也挑不出一個了。其實在這種文字最輝煌的時候,它在契丹族之中的識別率還不及漢字,隻是契丹所建立的遼國武力上壓製住了北宋,可能遼國皇族覺得契丹無獨立文字有失風範,這才創立了契丹文,而後契丹文也隨著契丹族漢化的愈發嚴重而逐漸式微,至遼國滅亡時,契丹文就基本宣稱滅亡了。
而眼前這段文字,如果確定是契丹文,那問題也就來了:明明是滿清寶藏,為什麼會出現契丹文呢?或者說這段契丹文就像之前看到的那段滿文一樣,其實表達的是別的語言的意思?但是清朝的建立是在契丹族之後幾百年,按說那時契丹文已經失傳,這又怎麼解釋呢?
想來想去,不得要領,但袁帆卻可以認定一條:如果說這段話是契丹文,那麼無論它想表達什麼,自己也都無法解答,多想無疑白費心機。再說寫在這麼個門洞上,想來多半是說明裏麵作用或者警示之類的話,不管是什麼,自己一行人左右還是要進去的,所以多想無益,還是趕緊找出路要緊,長期被困在這麼個地方可不是個什麼好事。
因為大家都急於找路出去,因此飯後也沒做太多停留,便在羅漢的帶領下往那門洞裏去了。門洞裏的石壁倒是有些開鑿痕跡,但是看起來也應該實在天然石壁上把通道寬度給擴展了。
幾個人下了一段,隻覺溫度又升高了些,前方的通道卻分成了兩岔,羅漢把腦袋往左邊的高大洞口裏探了探,不知看見了什麼,身子忽然退了半步,嘴裏出了一口涼氣。
跟在羅漢身後的袁帆不知道羅漢被什麼驚了一下,於是也探頭往洞口裏而看了一眼,見這洞口之下是一個足有五六米深、幾十米寬的大坑,而這大坑之中……滿滿的、層層疊疊的,盡是骸骨!
袁帆見了眼前的情景,不由也是驚退了幾步,捂著胸口,深呼吸了好幾次,這才穩住心神。
雖說驚了一下,但不久前才和骸骨有了些親密接觸的袁帆,多少也有了些承受能力,猛見那麼多骸骨雖然視覺上被衝擊了一下,但隻看了一眼,還是有些好奇,便伸著腦袋又往裏看了看。
下麵這坑,看起來有五六米深,但很容易就可以發現,最上麵一層骸骨之下,並不是泥土,而是另一層骸骨,而那層骸骨之下,還壓著骸骨,如此層層疊疊,不知道壓了多少層累累白骨,根本看不到這坑的真實深度。再看那些骸骨,有的扭曲著身子,有的似在掙紮,有的相互抱著,靠坑邊還有一些保持著奮力向上爬的姿勢,卻至死未能爬得出去……可以想象,當年這些人對死亡極為不甘。而這些骸骨之間,到處可見一種黑線似的東西,想是衣服的殘骸。
“我,勒……個……去……”金貝勒也有些被驚到了,終於沒能再輕鬆談笑,隻自言自語似的說道:“該不會是修這地方的工匠吧?”
聽了金貝勒說,幾個人都覺得很有可能,像古代修築陵寢、寶藏之事,為防泄密,大多數時候都要對參與修築的工匠殺人滅口,這種殘忍的做法直到清末仍然盛行,慈禧修墳的時候,最終就殺了所有參與工作的石匠,以避免暴露自己墳墓的構造。這致使後來的軍閥孫殿英帶領的大軍挖了兩天都沒能找到慈禧墳的地宮入口,但天算不如人算,慈禧所殺的那些工匠之中,卻有一個工匠在之前被石頭砸暈,監工誤以為他已經死,將其‘拋屍’。也正是這個幸存的工匠,最後成就了孫殿英的掘墓大業。想到這些工匠為了別人的理想兢兢業業地辛苦勞作,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由叫人唏噓。
對此類殺人滅口事件,袁帆雖知道各種記載,但自己親眼看到這遍地的屍骸,想到這些都曾經是鮮活的生命,不由有些憤恨於那些統治者的殘忍,人命於他們而言,或許隻是草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