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應用“寓教於樂”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倪萬月
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濃鬱的情趣一直被認為是學習的“潤滑劑”。興趣從何而來,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研究的教學方法。在政治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成功運用“寓教於樂”的手法,就要從如下幾個方麵做起。
一、轉變觀念,是“寓教於樂”前提條件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評價者,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麵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進方法,培養創新型人才。
1.要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由過去的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由過去的學生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由過去僅著眼於培養少數“尖子”轉向全體學生;由過去主要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轉向不僅很好地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還注意生成新的知識,強調培養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能力;由過去的強調全麵發展轉向個性發展;由過去主要根據掌握知識的量衡量質量轉向不僅以掌握的知識量衡量質量,而且特別注意從能力和質量的高度衡量質量。
2.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破除“我教你學”的教學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枯燥的“傳道”和乏味的“授業”上,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厭學情緒。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是“學”會知識的,而不是“教”會的。因此,教師應努力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使他們具備獲取信息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具備應用知識及創新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應用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寓教於樂,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教師可以較為靈活地采用遊戲、猜謎、唱歌、演講、表演等多種形式導入新課,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錄音機、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教學;采用“分組式”、“結對子”等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有利於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視野,增強創新意識。
二、興趣的培養是“寓教於樂”的核心內容
正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所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運用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藝術化語言的運用。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媒介。教學活動主要是借助語言進行的,那麼,如何使語言易於為學生所接受,關係到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掌握程度,思維的啟發程度,以及興趣的持久程度。因此,教學中要盡量使語言藝術化,富於變化,有節奏感。為此,我曾在教學中鸚鵡學舌,南腔北調地表現過課程的有關內容。例如在講授商品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區別時,我模仿鄧小平同誌的口音講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這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
2.盡量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性很強,且受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可以利用的直觀教學手段太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盡量利用和創造更多直觀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諸如手勢,直觀教具,電影、幻燈、圖畫等。
3.把表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是一個演員”。老師應該借鑒演員對觀眾產生吸引力的那種高超的表演手段,增強所授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他們產生間接興趣。比如講價值規律時,我們模擬某公司圍繞價格及市場行情而召開的一次會議。會議上,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這無疑會增強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