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典型案例的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2 / 3)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就是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而所要觀察的現象便是這裏所指的情境,所以創設恰當的情境既能誘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又能有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動物細胞吸水的例子,然後給學生呈現滲透現象,即燒杯內裝有清水,長頸漏鬥內裝有蔗糖溶液,長頸漏鬥下麵封一層半透膜,開始時長頸漏鬥內外液麵相平,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長頸漏鬥內液麵升高的現象。然後將動物細胞及滲透裝置放在一起,讓學生在動物細胞吸水和長頸漏鬥“吸水”這兩個例子的對比中提出問題。學生在這樣的對比情境中,很容易提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半透膜嗎”等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又如將整個課堂看做一個大的情景,下課前可以這樣問學生:“老師問了你們很多問題,你們這節課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老師的嗎?”

3.重視查閱文獻,提高搜集能力。

探究活動不能孤軍奮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遠,所以文獻資料在探究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得出結論等環節都需要它的支持。例如提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半透膜嗎”這一問題後,下一步就是要作出假設,但學生此時沒有滲透作用的相關知識背景,所以就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現在需要查閱一下滲透作用的相關資料,以便順利作出假設,緊接著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滲透現象。這樣一種設計方式打破了課本的原有布局,把原本要在這節課中先講的滲透作用作為探究活動中的文獻資料處理。學生在學習這一知識時會不由地思考:“有了這些知識能作出怎樣的假設呢?”這樣不但有利於學生理解探究活動的過程,而且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查閱文獻的重要性。

當然查閱資料更多的是在課下進行。隨著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將課題布置給學生,並指導學生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文獻收集,在課堂教學前進行有效的組內和組間交流,最後由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

4.引導發散思維,鼓勵課外探究。

一節課上能探究的問題畢竟有限,教師要激發學生積極的探索欲望,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對課堂上沒解決的問題繼續探究。例如本節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強調:“本節課的探究內容已經完成,但探究活動並未結束,同學們能不能想到有什麼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呢?”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提出各種很有價值的課題,有學生提出:“不成熟的植物細胞既然沒有大液泡,那什麼結構相當於半透膜呢?”還有學生的思路由定性走向了定量,提出“細胞液濃度的測量並應用於鹽堿地改造”,等等。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另外可以成立課外興趣小組,讓他們在課外完成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從課上走到課下,從提出問題到親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他們的創新價值,這樣就能真正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教師應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好服務,為學生提供便利條件,如實驗材料、實驗器材、實驗場所等,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帶學生進行參觀、調查等社會實踐,隻有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培養出更多創新型的人才。

5.通過科研的艱辛,培養耐挫意識。

生物是一門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挖掘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滲透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素養,使學生得到充分全麵的發展。因此,教師既要關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又要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發展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教師在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探究時,也要告訴學生:“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畢竟不像教材中的實驗那樣來的現成,而是需要自己親自設計每個環節,所以出現失敗是很正常的,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是經曆了成千上萬次失敗才最終成功的,我們不能隻看到最後成功的光環,而忘記過程的艱辛,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希望大家在探究過程中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放棄,要堅定信念,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科學家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