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自古有“千載詩人地”的美譽,在新的發展時期,池州人正努力建設一個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強、民和政通的新池州。

池州市地處安徽西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範區、中國旅遊城市、中國最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和“2009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2009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

生態立市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池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池州的應用和發展,堅持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對“十一五”期間全市節能減排工作目標提出了剛性要求,研究出台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若幹意見》、《池州市單位GDP能耗考核體係實施方案》、《池州市單位GDP能耗統計指標體係和池州市單位GDP能耗監測體係實施方案》、《池州市節能獎勵辦法》等一係列的政策文件,使全市節能減排工作行有目標、幹有方向。

源頭控製,強化監督。池州市對新上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均進行充分的環境論證,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加強了全市4個主要工業園區的建設項目管理,督促園區建設集中汙染處理設施,東至香隅化工園區建設了集中汙水處理廠,貴池工業園區集中汙水處理廠建設即將竣工,投入運營。結合實際,池州市確定了20戶重點耗能企業進行重點監控,並印發了《池州市重點耗能企業節能行動實施意見》,強化監督管理,強力推動節能評估製度。對全市新建、改建、擴建的固定資產項目,對照市裏印發的《池州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2009年以來共開展了25個項目節能評估。

發展低碳經濟,它的基本要求是“高效、清潔、生態”,它的核心實質是“創新”。池州市在實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遊興市、商貿活市”發展戰略中,始終把“生態立市”放在首位,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低碳工業,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近年來,池州市在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方麵做了一些有益的嚐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有利條件。

一、區位交通優越 池州市東鄰長三角,西與武漢經濟圈相連接,長江黃金水道、滬渝高速、銅九鐵路和沿江城際客運鐵路橫穿東西,京福高速、濟廣高速縱貫南北,九華山機場已啟動建設,集“公、鐵、水、空”於一體的區域性、綜合性現代交通樞紐初步形成,成為區域性公鐵水空聯運綜合成本最優的城市。

二、岸線開發潛力大 池州市擁有162公裏長江幹流岸線,占皖江岸線的40.5%,其中深水岸線62公裏,尚未開發岸線占70%以上,是長江萬噸輪最後通達地,發展船舶製造、航運以及大運量、大體量、大耗水量重化工業前景廣闊。

三、原材料資源豐富 池州市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年在發展礦業經濟方麵,池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礦業推進,資源配項目”的戰略發展思路,關閉小礦,整合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走節約化、集中化、生態化、產業化的礦業發展道路。

四、旅遊資源獨特 池州市是安徽皖南國際旅遊區的核心區,境內分布各類景區景點300多個,其中國家級旅遊品牌4個,A級以上景區33個,國際性佛教道場、國家首批5A級旅遊區——九華山,國家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牿牛降,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國鶴湖”——升金湖,以及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平天湖、秋浦仙境、蓬萊溶洞群等一批風景名勝。自然風光優美、旅遊文化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