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百億(銷售收入)數字之上,“鳳凰”顯然想得更遠,資本平台的打通,為集團從文化產業經營者變身文化戰略投資者奠定了基礎。

“做企業,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扛不住。”譚躍一支接一支地抽煙。對於譚躍而言,每一天都是在緊張忙碌中度過。

然而,就在這一天天裏,我們已經隱約看到了一個極具威懾力的鳳凰出版帝國崛起的足跡。

近幾年來,鳳凰集團全麵崛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敢為天下先”的鳳凰人,擱置爭議,通過體製再造、資本運作、對外擴張,其旗下出版、發行、印務、金融、地產、酒店六大產業板塊鏗鏘和鳴,齊頭並進,銷售收入、資產規模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居行業榜首。2008年,鳳凰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2009年,這個數字預計在120億左右。譚躍,也因此成為中國出版界第一個百億集團的掌舵人。

2009年,站在百億數字之上,鳳凰顯然想得更遠,提出了做“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的戰略定位,旗下鳳凰置業借殼上市,鳳凰新華IPO有序推進,資本平台的打通,為集團從文化產業經營者變身文化戰略投資者奠定基礎。同時,鳳凰在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的擴張之途上大踏步前進,與法國阿歇特集團成立合資圖書公司,雙方產品互相落地,兼並極有影響力的民營出版公司,與山東出版集團全麵合作,控股海南發行集團後,又與陝西發行集團密切接觸。

譚躍清楚,出版集團還要有文化競爭力,和舉足輕重的文化話語權。所以,他強調的是,“百億集團的核心是有一批好書”。重大出版工程“鳳凰文庫”158種圖書的正式出版,成為鳳凰集團搶占文化製高點、爭奪文化話語權的核心產品。今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百家優秀出版社評選中,鳳凰旗下六家出版社躋身一級社行列,與中國出版集團並列第一。

“鳳凰出版,和鳴鏘鏘”。透視這一條鳳凰的傳奇之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鳳凰出版傳媒發展關鍵性的每一步,其實都是改革的每一步,都是在著力破解當時束縛發展的主要矛盾。這就要求集團的掌舵者,除了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還要有“能為天下先”的研判大勢的眼力。

在譚躍看來,五大趨勢決定中國出版業未來走向。

其一,全球化。在譚躍看來,談全球化,其實談的是國家的發展和出版的關係。其二,城市化。譚躍判斷,城市化的本質是,農民變市民,市民知識化,到了現在時段,必然會帶來對文化的整體需求,包括對教育的需求,“這是我們出版業廣闊的領域”。

現在,大多出版集團是以省域為集團的,“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集團。集團一定是內部資源的整合,和外部資源整合兩條途徑。”而整合,雖然暫時還會有行政壁壘、行業壁壘,但譚躍觀察,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消除。這其中,還有他的一個重要判斷,如果要推進跨地區的重組,行政是重要的主導,但最後,一定是經濟實力、是資本劃句號。

無論是全球化、城市化,還是區域化,關鍵落實在集團化,而集團化的核心,落在兩個方麵。“第一,集團內部已經掌控的資源,是否能夠按照有效的標準,能夠不震蕩、少震蕩地合理整合。”大刀闊斧的改革或整合之後,雖然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大的震蕩必然帶來階段性的大滑坡,所以,頗具政治家氣質的譚躍強調“全局觀念”。但同時,譚躍強調,集團化的方向、本質就是根據市場的不斷變化,根據內部各種要素的不斷變化,不斷進行整合。第二個方麵,則是對外部優質資源的整合。“不是為了把攤子做大,就進行整合。這種整合行為看上去近期似乎帶來了銷售的增長,但遠期是個負擔。”

而無論是內部的集約化,還是外部的擴張性,最後,還是要落實到機製和治理結構。譚躍認為,要搞好集團,就要抓住現代企業的民主治理結構,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董事會。這意味著,從經濟學層麵來說,就是需要一個管理團隊。從法學角度講,是一個托管機製。

作為一位企業家,既要吃好今天的飯,更要看住明天的鍋,這個“鍋”,對於出版業而言,就是數字出版。在譚躍看來,數字化的本質是出版形式的變化,而不是內容本身的變化。所以,出版人的信心就在這裏。

生活中的譚躍,既是書法高手,更是太極高手。書法,虛實相生,辯證統一;太極,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寫黑,本質是寫白,“黑色的線,就像企業的實務,白色是戰略思考。如果留白的地方沒有留好,這個字出來一定不好看”。太極,不強扭,不妄為,道成天然。所以,前麵所談的“大勢”,讀者認為僅在“務虛”,那就錯了。在譚躍看來,“務虛”就是“務實”,決策的做出,一定是在大勢的判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