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子(1 / 2)

大周慶和二十三年冬,慶和皇帝南巡過長江,染寒疾,久臥寢,車駕至江南道,疾病陡凶,突崩於陪都金陵,天壽六十又四,享國二十三載。

時任右相、鄭國公、大行台尚書令兼領左右尚書仆射柳公侍候在側,領隨聖駕群臣共議曰:帝崩,非於都,此立發喪恐天下波瀾,變生他故,宜立回引中都而起國事。

群臣遂定南巡車駕密不發喪,速發車駕回返京都後再起諸國事。十二月上旬,車駕返京,昭告天下,曰:

二十三年,冬,皇帝崩於中都,禮部臣工議,定廟號莊宗,諡號景皇帝,乃“順天延運恭謹勤政仁德文武昭烈定遠撫國安邦孝智景皇帝”也!舉國起喪,凡七日止,期間天下素縞,可婚嫁移家,禁喧嘩娛鬧,違者,族!

當日立啟莊宗景皇帝遺詔,經兩宮皇太後、太皇太後、諸輔國大臣看定無誤,遂以遺昭而告天下:

朕自明宗仁皇帝得繼大統以來,二十餘年矣,雖謹行納言,戰戰兢兢,行德政,嚴律法,還百姓以生息薄有成就,然於並土兼國、文治武功則無建樹,實乃朕德行不滿,思慮所不及,愧對太祖武皇帝之教誨、太宗文皇帝之建言!

……楚親王、皇十一子翼,性敦仁善,寬人律己,深肖朕躬,可繼大統,赦令啟起,改翼為宣,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詔發,七日後,十二月十五,楚王宣於中都紫禁太和登基,即皇帝位,遣左相、齊國公李儒往泰山告天地,繼火於炎黃廟,承之漢家正統名……群臣議定,新帝登基,即日起大赦天下,次年改年號承平,是為承平帝。——《周書·莊宗本紀》

…………

中都長安,古來帝王之都也。氣象自雄渾,多巍峨磅礴之景,中原龍脈魁首,華夏底蘊之所存。

自西周以來,至唐止,乃十三朝定都所在,曾稱鎬京、西京,及至今之大周是第十四國朝。從古周而到今周,定千年帝都,可謂冥冥輪回之中,自有定數……

十二月、一月的長安,乃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節。

時值嚴冬歲末,日平均溫度早已跌破冰點,地處秦嶺以北的長安,地理位置上來說還是屬於北方,這個時候自是下起了雪。

秦嶺以北,漫天飄雪,冰花侵染日光,泛著華光璀璨,紛紛揚揚落下,綴滿了萬裏山河。

而長安雪量稍小,但鬆枝古柏、瓊樓玉殿上,依舊銀裝素裹,披著一層薄雪,遠望那磅礴巍峨的皇宮樓閣,層層疊疊,琉璃琺琅穹頂上點點冰雪閃耀,輝映著碎金的光影,如夢如幻……當的上雪滿京都冠天下的美稱!

長安東郊六十裏外,乃華清池,也稱華清宮的所在。華清池者,背靠驪山、北麵渭水,地靈泉湧,煙霞朦朧,仙境地也。古來曆代皇家帝王遊幸園林溫泉之所,由來已久,最早追溯到西周幽王時,曾於此建離宮。

及至唐代方始大興,唐初,太宗朝時名曰“湯泉宮”,高宗改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才更為華清宮,史載,唐明皇幾乎每年都要攜楊貴妃來此溫泉沐浴一次。

大概,是那人間仙境般的縹緲皇家景致與無上尊享,以及一代帝王與傳奇貴妃之間夢幻般的愛情故事,方才造就了華清宮的盛名遠播……

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此華清宮非彼華清宮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烽火狼煙,滾滾鐵騎踏碎了唐明皇旖旎的美夢,驚了一世繁華,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大抵也是華清宮落寞的開端。自唐以後,宋元明時,華清宮早已破敗,不複昔日堂皇,隻餘舊跡殘垣。

時至今日的華清宮,是大周幾代帝王斷斷續續修繕而成的,耗時數十載,至慶和十七年夏末才整體落成。

如今之華清,是諸多能工巧匠依照唐史描述,仿唐華清極盛時構造而成,大體上與唐華清宮差異不大,甚至顯得更加瑰麗壯美——

驪山南麵,依著山勢由上至下,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幾十眼熱泉,這些湯泉水澤各異:有清澈如明境者,有碧色若遠黛者,有淺綠似青山者……不一而足,盡皆瑰美奇幻。

環繞著這些湯泉而建的,有諸多功能不一的亭台樓閣:正寢長歇之大殿、沐浴前的換衣小閣、沐浴後小歇娛樂的露天之台等等等等,羅列有致。

各色的瑰麗溫泉熱氣蒸騰間,水霧升起,與上方落下的雪花在半空中相撞,瞬間冰雪消融,化作水汽垂落,冷與熱二氣交織激起的霧氣,迷蒙了殿宇山林,華清宮兩側的鬆柏雪色搖曳,若隱若現……身處這一方華清池中,當真讓人感覺恍若夢境仙府!

山腳下,一路貫通入頂的漢白玉石路上,一行三人徐徐拾階而上,悠然觀賞著華清池盛景。三人身後,十餘丈開外,還遠遠吊著數百人,人影綽綽,跟著前方三人,又時刻保持著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