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魚是威海榕城縣海邊的一個漁民,往年一年下來能落個肚子圓就不錯了,今年的景氣大不一樣了。王大魚這人勤快,天一亮就出海打漁了,現在海上太平,不用擔心海盜。一天能打個二百來斤的魚,現在魚的價格高了,二百斤魚如果賣給魚販子也能換五十個銅錢,如果自己不嫌麻煩,去城裏賣,最少能賣一百個銅錢。不僅僅這樣,如果把魚切開曬幹了賣魚幹,能賣到兩個銅錢一斤,而且龍虎軍常年大量收購。這樣王大魚打漁,他幾十歲的老母親做魚幹,十多天王大魚就可以去縣城賣一次魚幹。往少了說也能換來一兩的銀子。現在整個漁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房子了。就算一年中有三個月時間不能打漁賣,王大魚一家也能有二十兩收入。在天狼人在的時候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那時候打漁賣魚都要冒著生命危險的。
今天王大魚非常的高興,早上拉了一大車魚去榮城很快就賣了,回來的時候花了二兩銀子買了一頭毛驢,套上車,用毛驢拉著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一進村就看見村長正集合了村裏人,正在大槐樹底下開會呢。村子其實不是老頭,是個三十多歲的讀書人,後來當上了村長了。
“這個大家別吵吵了。這次我去威海,知道見著誰了不。”
“誰啊?”村民們的好奇被村長鉤了起來。
“馮大帥啊。”
“馮大帥說啥了。”
“馮大帥給咱們這些漁民搞了規劃,像一些大戶人家。比如南宮家了,這樣有大船的人家主要發展遠洋捕撈。”
“村長,啥叫遠洋捕撈。”一個村民問。
“這個嗎,道理很簡單。咱們船小,每次出海的時候都走不遠,用網,撈一天就回來了。就叫近海捕撈,他們大船以後要去離海岸遠的地方撈大魚去了,不和咱們掙小魚了。”
“好,這樣我們就能撈更多魚了。”
“嗬嗬,就是這樣。不過大帥也說了,如果我們隻知道撈的不知道養護的話大海裏的魚再多也會沒有的。所以讓縣裏從咱們交的稅款裏拿出一部分錢來每天往海裏投喂糧食。”
“什麼,這個辦法太蠢了吧。那不是浪費嗎?”一個老漁民說到。
“嗬嗬,剛剛開始我也是那麼想的。這海裏的魚多著呢,幹嘛那麼做呢。海裏魚是很多,可是每天撈魚的人也很多,如果我們每天隻知道瘋狂捕撈的話我們的孫子,孫子的孫子連條魚毛都抓不到了。所以大家要記住了,以後抓到了沒有啥利用價值的小魚小蝦一定要放回去,隻有這樣我們的子孫後代都有魚抓,都有魚吃。”
最近幾年威海和錦州靠海的一些地區捕魚的人非常多,魚稅占到農業稅的三成,這是好事情,不過痛定思,馮少傑還是提出了一個非常超前的概念,可持續發展。不過這裏的漁民覺悟比原來的那裏世界高多了,一說居然都明白。
很多漁民會在每月的初一那一天停止捕魚,開船拉上一船農副產品下腳料什麼的開到自己經常捕魚的地方,把飼料灑進大海。久而九之居然形成了一個節日,魚神節。漁民們為了感激魚讓自己豐收,同時也祈禱以後能夠收獲更多的魚兒,盡情的往大海裏拋射魚兒喜歡吃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