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津冀如何協同作戰 重建產業利益分享(1 / 2)

京津冀如何協同作戰 重建產業利益分享

原創

作者:王沛

從最早的“京津冀都市圈”,到後來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發展一直處在缺位狀態。自今年2月習近平主持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並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後,京津冀都市圈協同發展成為社會熱議話題。這一係列名稱微妙變化的背後,蘊藏著什麼樣的政策導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認為,名稱的改變即意味著機遇。他在媒體撰文稱,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的國家戰略,為京津冀區域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曆史性的拐點。

“首都經濟圈顧名思義,以北京為中心,向外輻射。但是北京輻射是有限的。”作為國內較早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學者之一,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在一次會議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沒有了首都經濟圈的概念,這樣爭議也就少了。”

然而,盡管名稱不斷改變,但是事實上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依然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兩市一省”格局導致的行政主導型經濟特征成為阻礙區域協同發展的桎梏,“分灶吃飯”的財稅政策激勵各地區追求本區域發展而忽視相互間合作,產業對接存在的障礙和公共服務存在的落差使空間不平衡十分嚴重。那麼,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著手解決?對於此,肖金成和孫久文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打破行政體製的分割

肖金成認為,京津冀三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始終有著很高的依存度和關聯度,但長期以來,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三地間的經濟合作相對滯後,圍繞一些項目和資源展開的衝突和競爭接連不斷,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也使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趨向同質化。這成為重要製約因素之一。

“根本的原因是行政阻隔。中國官員信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由於GDP政績觀作祟,三地各自為政,隻考慮當地發展。京津兩地不希望將自己的傳統產業轉移外地或者延長產業鏈。”肖金成說。

在這一點上,孫久文有著相似的觀點。他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年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換屆大會暨區域發展與城鎮化學術研討會上強調,在市場化改革中打破行政分割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得到廣泛的認同。目前給地方政府提供的激勵機製是區域合作不暢的根本原因和主觀衝動,隻要財政“分灶吃飯”,無論多麼合理的區域合作規劃都不會得到認真落實。

在孫久文看來,區域競爭多於區域合作、行政主導型經濟阻礙區域協同發展、公共服務落差很大等問題,加之區域規劃、產業發展以及環境等問題都嚴重阻礙區域協同發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肖金成建議說,京津冀區域經濟整體實力不強即是各自封閉發展的直接後果,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性差、效率不高且處於無序競爭狀態。未來的區域合作在於消除行政體製的割裂,而不是強化這種割裂。

“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推進規劃編製和區域協調。編製包含京津冀三地的區域發展規劃,強化規劃約束力;盡快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協調領導機構,構建利益協調長效機製;簽訂省直轄市合作框架協議,規定各方在重點領域的權利和義務,協調和溝通區域合作中的具體事宜。頂層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以最小的行政成本有效解決京津冀區域間協調發展問題。”此次會議上,孫久文對公眾這樣說。

重建產業構成格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麵臨的第三個問題是發展水平相對滯後的周邊區域對核心城市難以支撐。周邊城市麵臨規模過小,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不健全,功能不健全等一係列問題,一方麵製約了首都的功能疏解,加大了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壓力;另一方麵也使周邊區域麵臨著人才短缺、產業發展難以與北京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