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作者:

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長效機製,大力改革創新,堅持求真務實,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化水平,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李長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說。

一項事業要發展,僅有幾個人的輝煌還遠遠不夠,它需要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層麵、一個群體的人都能在這個專業天地當中有所作為。民族音樂的教育、傳承,是文化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為教師,要幫助更多的人合力去完成民樂的複興發展。

——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宋飛說,藝術的發展不僅要有大師,更要有一個深厚的基礎。

一個歌手的歌唱要真正打動聽眾,關鍵在於真心、真摯、真誠的情感表達。要做到這個“真”字,需要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需要對歌曲中人物的準確把握,更需要一個歌者珍藏在心中的愛和感恩。

——歌唱家李雙江說,情感的表達是歌曲和歌唱的第一要務

舞蹈藝術要繼承傳統,發展傳統,建立新的傳統。因此,就要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肢體語言,用肢體語言說話,不能單純地為藝術而藝術,為形式而形式,要從共性中找到個性,不能忘記根。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說,藝術的根就是生活和人民,這是每一個藝術家創作的源泉。

現在文學的參與者發生了變化,有一台電腦就可以寫小說,可以在網上盡情發表,但給報刊投稿仍有“門檻”,所以並非會打字就能當作家。網絡文學參與者多、隨意性大,很多網絡寫手淪為碼字、賣字的奴隸。沒有思考與審美就沒有寫作的樂趣,即使賺一千萬,又有什麼意思7

——著名詩人雷抒雁說,並非一切現代化都可取,現代生活向作家提出的挑戰是既要適應它,還要保留傳統的思考。

“德”不可空談,一定得具體有所作為。對我來說,就是運用自己較擅長的藝術方式去傳達真善美。讓作品產生好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人民。

—一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畫家陳孟昕如此理解“德藝雙馨”。

曲藝要大繁榮大發展,這個“大”是大眾的“大”,不應該是大價錢的大。曲藝藝術要麵向大眾,要“三貼近”,如何貼近?我的理解是,演員要貼近生活、創作要貼近群眾、票價要貼近實際。

——相聲演員宋德全認為,老百姓的文化消費,占到收入的5%-10%是正常的,再高就不正常了。藝術家不能打著為大眾服務的牌子,為少數人服務,為“小”眾服務。

我們演員從來不評價自己的表演,我隻是這麼多年來形成了一個自己對表演的理解,這種理解需要你生活的閱曆,需要你自己的思考,需要你的理想,還需要有幻想,這些都可以用到表演上。所以,每一個人的風格,是每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形態,他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對人本身的理解,都是由這些決定的。

——著名演員李幼斌說,演員應該真誠地對待生活,真誠地去演每一個人物,演出來的人物要盡最大可能地真實。

我曾經窮困潦倒,所以我會關注貧窮;我失去過一個孩子,所以我著迷於新生;我對政治感興趣,我想知道它給生活帶來了什麼;我是女人,我想了解女人。無論她們想要展示什麼,隻要她們願意給,我就願意拍攝。

——著名女攝影家伊芙 阿諾德說,生活與經曆是藝術創作的根基,

中國傳統戲曲是取之不盡的寶藏,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擁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的,比如布萊希特從中國傳統戲曲中找到一些東西,那麼這些東西就算是布萊希特的,而外國的好東西,我們“偷”過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這就算是我們的。不能因為你是中國人,中國傳統文化就屬於你。

——著名話劇導演孟京輝說,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傳統不僅僅是繼承,隻有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跟部隊演出過,戰士在那裏鼓掌,那種對你的愛戴,是多少金錢都無法替代的。我們不是偶像演員,我們需要跟大眾更貼近,為大眾服務,也感受那種快樂與幸福。

——著名演員凱麗說,自己一直都在盡最大的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會因為得獎而自滿,還是會踏踏實實繼續向前走,原來就喜歡下基層的她,強調要更多地走到人民中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