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而印一心源(1 / 1)

——呂鐵元其人其藝

書畫名家

作者:胡慶恩

呂鐵元,號夢廬、雍堂,1975年生於河北省文安縣。2000年入中央美院國畫係王鏞工作室學習,2007年八河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同等學曆研究生班學習,2008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張榮慶書法工作室研究生班學習,現為河北省滄州師範學院美術係副主任、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青聯委員,河北省書協創作委員會委員、刻字委員會副主任、篆刻委員會副秘書長,滄州市文聯委員,滄州市書協副主席、書法創作委員會主任。

作品榮獲全國第四屆、第五屆刻字藝術展全國獎;入展全國第三屆蘭亭獎書法展,全國第七屆、八屆、九屆書法篆刻展;入展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全國第五、六屆篆刻展,河北省優秀中青年書法家(25人)精品全省巡回展等。1995年5月在滄州市展覽館舉辦“呂鐵元書法篆刻展”2000年5月在滄州市博物館舉辦“呂鐵元師生書法篆刻展”。獲河北省“燕趙群星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滄州市“獅城文藝振興獎”

出版《呂鐵元篆刻作品集》、《呂鐵元書法篆刻作品選》、《當代青年書法家精品叢書——呂鐵元卷》、《當代中國實力派書家作品集係列2010)——呂鐵元》,

與鐵元交遊有年,記憶中常常是他幫助我的情境。不光是他,還有很多很多朋友。鄉野愚癡之人,又偏偏執著了藝術,首先牽連的一定是家人和朋友。玩兒成玩兒不成?玩兒成個啥樣子?好幾年的光景,他們不要求,不索取,不設框框,不定目標,這讓我由著自己的性子遊走,見聞思索修為覺知,他們是我該頂禮的大菩薩。

那年我在甘肅,愛人急著打電話給鐵元,請他幫忙給大女兒辦學校上初中。待我回了家打電話給他,電話那頭他隻輕描淡寫地說:辦完啦。過了好長時間,從朋友嘴裏聽說那天看見鐵元排在學校的長隊裏,拿著一摞單子,冒著酷暑隨人流逶迤緩行。心裏不禁一股熱流——這活兒該是自己做的!

我從鐵元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首先是他對師道的守護和奉行。在滄州,他對他的啟蒙老師翟洪昌先生和師母的恭敬是眾所周知的。翟先生已歸西,鐵元對師母如母侍奉。作為教師的他,此身教重於一切言教。在這個急需文化“招魂”的時代,這樣作為和堅守恐怕不僅僅對於他的學生是有教益和啟示的。社會形成的一切風尚,全體都是參與者。受益或受害,是我們擇取的結果。

對我們共同的恩師張榮慶先生,他的敬愛有很多我是觀於目而銘於心的。

鐵元的洞達和幹練我是學不到的。去年在石磊兄的雲華美術館辦了張先生和我們幾個學生的師生展,規模空前,反響亦佳。這和鐵元上下奔波操持是分不開的。策劃、裝裱、宣傳、布展、出版、開幕,一項項一環環,鐵元攜延忠、常青諸兄次第展開,忙而不亂,井井有條,著實令人敬佩。後來聽說在滄州師範升本的過程中,鐵元亦出力甚多,得到校領導和師生的好評,足見他心量的廣大和行為的正大。古人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鐵元於此語真可無愧當之。

對藝術,鐵元是一位真誠的求索者,聰慧的善學者,快樂的受用者。他曾二訪京華,先是到中央美院就教於王鏞先生門下,然後受業於張先生。第一次進修他沾得藝術的靈光,頻頻獲獎上展。第二次進修他汲取文化的滋養,將藝術之樹深植於文化的土壤。張先生一直倡導:人品、學養、功力。這個書學態度采自中國傳統文化之源,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寅恪、章太炎等文化大家的態度是一脈相傳的。鐵元接受了張先生關於書法當以方整平正為根本的態度。在篆隸實踐中,寓奇巧於嚴整,字法取於楚簡帛書,而筆法雜糅鍾鼎篆書。所以他的作品端嚴靜穆,古峻超逸。楷書作品胎息北魏,鉤沉晉唐,筆致爽勁,而氣格安詳。篆刻取法幹漢,表現的風格與書法亦相仿佛。

鐵元第三次訪學是到石家莊攻畫。這是他拓展藝術領域的有識之舉。我不懂畫,感覺猶是循舊為新的入古之旅。

平時鐵元常表達藝無止境的心念,書、畫、印當是鐵元以心捧出,令一切觀者都能感受到個藝喆心性的真誠流淌,聆聽到月落心江的那聲徹響。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