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覽勝
作者:王棒
我的故鄉在塞外,那裏有芳草萋萋的古道長城,有長河落日的大漠孤煙,還有數不清的關隘靜臥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中。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也是這山巒起伏延綿出的一代子孫,所以,我喜歡山。
喜歡山的性格,剛直,厚重。喜歡山的包容,疊嶂、蜿蜒。於是,一逮了機會,就去爬山。隻不過那些平淡無奇,缺乏特點,平庸俗常,沒有個性的山總讓我感到厭惡和乏味。直到我登上了太行之首白石山。
初見白石山,其迥異於他山的一草一木,峰石,讓我流連且慨歎。那天正好有霧,霧裏看山就像燈下觀美,神秘而激動。我斷定,這是一位有著綺麗景致的新娘,掀開她神秘的麵紗,需要耐心,需要勇氣,需要時間,更需要一種心的虔誠。
帶著這份虔誠,來到了雄踞八百裏太行山最北端有“三頂、六台、九穀、八十一峰”的白石山的路口。雖已是近秋,整個山依然是溫潤婀娜。蝶舞花戀,雲蒸霞蔚。都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這觀點在白石山被顛覆。白石山僅僅個自然景區,就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張家界之秀於一身。至於其他自然屬性、考古價值、生態文化等等就更是讓白石山錦上添花了。你看,白石山核心部位的大理岩林是我國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山上的白雲岩蓋層形成於10億年前的海洋環境。天哪,十億年,那是個什麼概念?那時候還沒有人的出現,即使有,百年的人生,也不知道要輪回上多少次。而自然地殼運動根本不理會這些,它隻顧得生發出自己垂直堅硬的氣節節理,在後來億萬年漫長的歲月裏,風化、錘煉、擴展成根根柱立的奇峰。而且,這些柱立如林的奇峰又正好佇立在穩固的花崗岩基座上,使得這些又奇又險的峰林在不斷的地質運動中能夠為我們的欣賞而保留下來,並且聚集水源。據友人說,白石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若逢盛夏季節雨水充盈時,許多崖壁上,就會形成簾幽夢,瀑布景觀。飛流直下,裹風挾水,震聾發聵,銀河九天。而或順澗成溪,無憂無慮,悠悠而來,而或花濺淚飛,傾盆而下,珠碎玉瑩。讓遊人體味其間,涼爽愜意。
白石山究竟有多美’我匆匆而來,是看不透的,看到的隻是皮毛。況且,一眼就能看穿的東西,即使再華美,肯定是膚淺的,而白石山是厚重的,厚重到了太行之北,居然集薈了五嶽之精萃。而且在友人的指點下,我還看見一段蜿蜒的古長城。飛狐古地,原本就是古戰場,西門豹與樂陽曾率軍在此地交戰,樂陽君火燒秋山大敗西門將軍,古中山國也因此而國破家亡。當年義和團與紅燈照的最後一支隊伍,在白石山與八國聯軍激戰數十日,最後全軍覆沒。抗戰期間,日本侵華戰爭陣亡的最高將領(中將)阿部規秀,就被八路軍擊斃在白石。山下。聞名全國的抗日少年王二小的故事也是發生在白石山下。白石山是地質之山,是英雄之山。
紅葉已凋酬國夢,落英酌動不惑心。挽起一麵清秋,看慣天邊冷月。綻開和怒放,無論多麼誘人,終將成為遠逝難觸之歸夢。凋零,才是生命最美的絕唱。如愛,水墨青花般,要來時,勢不可擋,海潮升月;該落去,無可奈何間,何懼刹那芳華逝去!我的心靈之旅,能夠回歸自然,是想尋求一種原動的力量和滋養。就像眼前的秋林,已經是一片彩林。有紅樺白樺、針鬆葉鬆、山杏銀杏、楊樹柏樹、紅葉楓樹、槐樹桂樹、櫻桃樹核桃樹、桃樹梨樹,紅杉綠衫、柿子酸棗,還有成百上千種叫也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不同的顏色在秋風的調和下,糅合成一塊碩大的彩玉,鑲嵌在滿山純白的山體上。來的時候,友人告訴我說,白石山的秋林,有近十種顏色。我數了數,何止十種!光綠色就有、粉綠、翠綠、墨綠。其次還有黃、有藍、有灰、有黑、還有深紅淺紅,殷紅大紅,鵝黃鴨黃,淡黃金黃,層林盡染,異彩紛呈,加之藤海鬆濤,密匝纏繞,莽莽蒼蒼,遮天蔽日,白石山不愧是天然的植物園,更儼然一幅沉穩瀟灑濃墨重彩的山水詩畫。
海到無涯天作岸,山臨絕頂我為峰。一覽眾山微妙,遠眺萬籟奇境,難抑之情,化作發自內心的吐納——
“我登上了太行之首,我登上了白石山……”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