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與鑒賞
作者:王贏傑 倪黎祥
我與香爐有緣分。兩年前的一天,在一家古董店裏,一眼看到了角落裏擺的小小香爐,目光停留處,發現香爐的蓋鈕竟是一隻小螃蟹,恰到好處地趴在那裏,這個有爐有蓋有底座三件齊全的香爐一下子吸引了我,腦子裏竟然浮出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詩句。這是我收藏的第一個香爐,別具一格,雙手盈盈可握。回到家中,點燃檀香,心情馬上很寧靜。思緒悠悠遙想從戰國時期古人就焚香熏衣,臨香撫琴,那情形那感覺應該就是宋代陳去非詩中所寫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賞爐須研究
兩年多白勺時間,我集了40多個香爐,款式無一相同。最初,我隻買小的,看起來精致,摸起來潤澤,有沒有底款,我沒有介意。買的香爐多了,我自己心裏開始有許多問號,何時鑄造?何人所製?這些疑問許多時候賣爐人給不出答案,隻能靠自己去看書查資料,再比照香爐的底款、器形,估摸出大致的年代。
目前,我收藏的香爐有三種,一是香熏爐。漢朝那些達官貴人上朝時將衣服熏得香氣溢人,或者夜讀時點上香,用來提神,用的都是這種香熏爐。我有一個漢代的博山爐,爐座如同一個玻璃酒杯,蓋是尖頂,鏤空處可見各式奇花異獸。香一點上,便從孔中溢出,既美觀又實用。今天看來,仍是一種藝術的享受。難以想象,漢代時中國人的青銅雕刻技藝就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二是擺在殿堂裏祭祀,放在家裏拜祭祖先用的香爐。而這種香爐,在收藏界裏尤以宣德爐為上品。三是手爐。古代沒有暖氣時,許多大戶人家冬天都備有手爐,裝上炭,可以暖手暖身。我有兩個手爐,方形的底款上有“張鳴岐製”的字樣,另一個圓形的則印著“永茂齋製”。說到嘉興人張鳴岐,他是明代的名人,書上記載-善製銅手爐,銅質勻淨,花紋工細,爐下四足,皆用錘敲成,並非鑲嵌焊鑄。蓋極嚴緊,雖用久,亦不鬆,蓋上花紋極細,以足踹之,不癟。爐中炭雖熾甚,而爐體不過熱。稱“張爐”。想當年,張鳴岐造的爐與濮仲謙的竹刻、薑千裏的螺鈿、時大彬的砂壺齊名。
有底款的爐比較容易追根究底,而那些沒有底款的爐就很難推究出年代了。王世襄將收藏的種種集結成冊,圖文並茂出了書,裏麵有十幾頁專門講的是香爐,這成為我的參考書,得以長見識長學問。
買爐考眼力
常在古玩市場轉,我也曾買過假貨。真與假,看得多了,心裏就有了底。從鑄造工藝看,真的銅質淳厚,經過上百年的香火焙化和手中摩挲,光澤天然,而假的一敲聲音單薄,看上去色澤暗淡。
有一回,在店裏看見一個黑糊糊的香爐,別看它樣子平平,但那銅質,
眼望去我便知經過了相當長的歲月。老板娘開價2000元,偏巧我身上沒有這麼多,說好給我留著,過幾天來取。沒想到,第二天,店裏來電話,說是有人相中了,願意給我幾百元錢讓我轉讓。寶貝還沒有仔細欣賞,哪能如此割愛?我斷然拒絕了。
後來,那香爐得我厚愛,一年後,便光豔照人,三個鼎角黃銅閃閃,原來的銅質可見,果然是好銅。而香爐那黑漆古的顏色更是潤澤如嬰兒的皮膚。問過行家,都說平時常見的多為蟹青色,這種銅香爐的顏色難得,十幾年可能才見一個。這個爐的底款是“大明宣德年製”。收藏香爐的人都說,市麵上這種宣德爐難有真品,然而,在我眼中,它即是寶貝。
養爐花心心
香爐剛剛買回來的時候,如同沒有梳妝打扮的姑娘,質樸無奇,然而,經過保養,個個都有神有氣,更襯得形製優美。
我專門買了木頭櫃子來放香爐,平時會開燈烘它們,保持一定的溫度。隔一段時間,便一個個拿出來,用舊的真絲布擦拭。取時,哉一直戴手套,生怕手上的汗沾到香爐上。銅質品最怕長銅綠,如果是明清的香爐,銅綠太多會損壞其表麵的光澤,減損其壽命。
買香爐時,經常是隻有一個爐,而底座或者蓋卻沒有了。有時,古董店也會配一個底座,但因為新配,顏色與質地略有不同,仿佛一身舊衣的人穿了雙新鞋子。這種缺憾的美往往讓我唏噓不已。我會盡可能地留意香爐的底座,但這真的是大海撈針一般,有時尺寸合適了,可風格卻大相徑庭。
香爐於我,實用的功能隱去,工藝的魅力凸顯。閑時,我看著櫃子裏的香爐,常常想:有多少雙手曾在上麵摩挲過,那些手的主人已經一一作古了,而這些爐卻靜靜地立著,讓人感歎。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