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氏百忍堂的來曆(1 / 1)

姓氏文化

作者:

據《舊唐書》記載:壽張縣(今河南濮陽市台前縣橋北張村)張家莊村張公藝(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

遠在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公元550年),親書“雍睦海宗”金匾,並派東安王前去拜訪。

據《壽張縣誌》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聖諭邵陽公梁子恭攜匾親去慰撫,其匾題詞日“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12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占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複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王,唐王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於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今因石橋被埋於村南,張氏居住於橋北,故稱橋北張村。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後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宇,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高宗聽後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

張公藝去世後,後人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誌紀念。

在橋北張村便有一座張公藝百忍堂祠。它記載了1400多年前,張公藝以忍耐、修身、齊家之本,率領一個九世同居、近千人的大家族,曆經幾個民不聊生、戰亂頻繁的朝代,卻人丁興旺、團結和睦的感人故事。為此,這個家族受到了很多帝王的旌表、幸宅、贈縑。1951年和1957年,毛主席曾兩次向來京開會的當地領導詢問這個家族的情況,可想這個家族在曆史上的影響之大。

百忍堂修建得很具有民族色彩,青磚綠瓦,油黑大門,在碧草的掩映下更顯古樸典雅。堂前的幾塊石碑無言地訴說了一個家族千佘年來的風雨故事。走進廳堂,牆壁上懸掛著多幅國畫、書法作品,透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如今,百忍堂已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傳統教育基地,中央電視台曾播放展示過百忍堂的輝煌風采。

(責編:孫達)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