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博客
作者:寧雨
話說邯鄲大名府有種民族風味小吃,叫做“饊”。
“饊”,在大名方言發音中讀sa(颯,四聲),《現代漢語詞典》中找不到。“饊”這種吃食,似乎也是大名所獨有,它與同字不同音的“饊”(san,散,三聲),風馬牛不相及。外鄉客到了大名,如果不到縣城南關羊群饊館喝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饊”,那就跟到了蘭州沒吃到馬子祿牛肉麵,到了南京沒吃到夫子廟臭豆腐一樣,那絕對不僅僅是口腹之享的遺憾。
百年老“饊”
這大名鼎鼎的“饊”到底是怎樣一種媚惑美食呢?
做“饊”的第一步是將去皮的上好麥仁,以開水熬製濃稠,粘而不糊,滑溜勁道。另鍋炒好肥而不膩的羊肉羊油鹵子,調好成香透亮的羊湯。吃的時候,先盛上多半碗熟麥仁,然後澆上羊肉鹵湯,最後泡入饅頭或火燒。由此看來,“饊”與同為回族風味食品的油炸饊子,從用料到工藝都有天壤之別。
據大名縣收藏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蔣林魁考證,“饊”的全稱是羊肉鹵饊,為大名縣回族傳統早餐食品。它本是南關清真寺裏的吃食,每逢開齋節,寺內做“饊”招待穆斯林。這種食物,熱量較高,最宜冷天,吃來味道香美,鼻尖冒汗,渾身發暖,解饞又耐饑,因而慢慢傳人民間。清末民初之時,已經有走街串巷的挑擔賣“饊人”。最著名的是南關回族同胞丹金玉。他一根扁擔,一頭挑著饊鍋和爐子,一頭挑著羊肉鹵子、碗筷、饅頭、火燒等,大清早就能在小巷深處聽到他清亮的叫賣聲。
賣“饊”的生意,一般每年秋天開張,入夏歇業。丹金玉做的“饊”,味道格外鮮美,生意非常好。有了一些積蓄後,他在南關開了間饊鋪。丹金玉後來又把饊鋪交給了丹三愛繼續經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經營饊館的叫丹羊群,他是饊館第四代傳人。
縣委書記喝“饊”
1993年一個深冬的早晨,天氣陰沉,霧靄彌漫,格外寒冷。羊群饊館裏擠滿喝“饊”的食客。
這時,挑門簾走進一位四十多歲的男人,身材高大,濃眉朗目。低頭唏溜唏溜喝饊,鳴嚕鳴嚕嚼饃的人們,紛紛抬起頭,露出驚訝、稀罕等各樣的表情。因為這個特殊的喝“饊”者不是別人,正是剛剛上任時間不長的縣委書記趙明信。
“趙書記來到羊群饊館喝‘饊’了!”這消息,在大名縣城不脛而走。饊館老板羊群更是逢人便講趙書記喝“饊”的故事,跟誰誰坐的一條板凳啊,跟大家夥一樣給錢啊,屋子的角角落落都看了遍呀,說得聲情並茂、眉飛色舞。
實際上,趙明信專門穿城過街,跑到一個不起眼的小館子喝“饊”,並非為了充饑或解饞,他的葫蘆裏埋著藥呢——
上任之前,趙明信走訪了好幾位熟悉大名情況的老同誌,並且閱讀了大量的史料,對縣裏的財政家底、發展情況、風土人情、人文地理了然於胸。
當時,大名財政捉襟見肘,有時公務員幾個月發不了工資,全縣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趙明信在調研中發現,小磨香油、草編、小食等傳統經濟,非常適宜家庭為單位的私營經濟發展。所以,他下決心大張旗鼓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幫助百姓造富,以民官帶縣富。同時,在發展中傳承、保護那些承載著豐富曆史文化、民族文化內涵的名品、名店、名吃,讓千年大名府的文化底蘊,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再放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