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李曼莉和譚廣安(1 / 2)

第四十一章 李曼莉和譚廣安

“曼莉,你等著我,我一定會回來的。”一個穿著舊式黨國軍裝的軍官說。“譚將軍,我們該出發了,委員長還等著我們。”“什麼狗屁委員長,你還知道我是將軍,給我滾到外麵候著去。”把衛兵趕了出去。

譚喜玉緊緊的抱著李曼莉,雖然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臨到了要分別的時候,譚喜玉也眼淚水不停的流,止也止不住。

譚喜玉是國黨軍第十九軍的軍長,而李曼莉是地下黨團的主要幹部,兩個人在抗日時期結識,相愛,一直到現在臨別。譚喜玉是肯定不能帶李曼莉走的,那會害了她。臨走的時候,譚喜玉帶著心腹跟李曼莉見一麵,兩人哭訴著溫情。

衛兵隻好又來提醒,“將軍,時間不多了。”李曼莉哽咽的說:“廣安,你去吧。我等你一輩子。”廣安是譚喜玉的字,這個時候他十分的想留下來,但是,地下黨人不會放過他的。誰讓他是黨國的高級軍官,而委員長也不會讓自己留下,因為掌握了太多軍事機密,譚喜玉如果不跟委員長去那彈丸之地,兩人隨時都會被黨憲兵暗殺。

含著熱淚,譚喜玉與愛人分別,被衛兵們強行扶上了車。李曼莉心都快哭出來,跑出來扶著門框大喊道:“廣安,我等你,我愛你!”

譚喜玉回頭看著自己的愛人如此難過,心如刀割。用接近怒吼的聲音喊了出來:“曼莉,我一定會回來的。”

那場景,像極了現代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每個人都對詩句無比的熟悉,讓人心裏堵塞著,無法宣泄。

到了半島之後,譚喜玉染上了重病。感到自己即將大限,讓侄兒譚堯去他們分別的地方尋找李曼莉。譚堯輾轉到了現在的蘭城縣,四處打聽也沒有李曼莉的消息。寫信回去告知叔叔,譚喜玉的回信說:“你在那裏修座塔,取名叫廣安塔吧。塔的對麵修一座廟,取名叫曼莉廟吧。你嬸嬸信佛,一直說要做些公德,我幫她完成這個心願吧。”譚喜玉的侄兒譚堯捐錢修建了廣安塔和曼莉廟之後,也染上了重度痢疾,客死他鄉。

李曼莉回了首都,正巧趕上了四處各地需要幹部的時候。但是李曼莉以身體過於虛弱為理由,拒絕了中央給她的重要任職。李曼莉回到了蘭城縣打算要一份教師的工作,等待譚喜玉的歸來,縣長接待了李曼莉。說:“有一位從半島來的譚先生,捐錢修了一座廣安塔和一座曼莉廟。”李曼莉緊張的問:“這位先生呢?”縣長歎了一口氣說:“死了,染了重度痢疾。已經來人收斂回去了。”

李曼莉芳容一片煞白,跑到了廣安塔底下。無法用言語訴說心裏的感覺,隻能怒吼蒼天,為何給自己這樣一個結局。再也沒有比失去愛人更痛苦的事情了,李曼莉精神恍惚,淋著雨,漫無目的的走在大街上。

譚喜玉堅挺著身子,卻等來的是侄兒譚堯的屍體。隨著去的仆從說,已經找不到李曼莉的人了,據縣長說,已經回首都任職了。再寫出幾封信都石沉大海,中央的人為了敷衍譚喜玉,說李曼莉同誌已經結婚了,希望譚將軍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