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明威《老人與海》賞析(1 / 2)

海明威《老人與海》賞析

文化藝術

作者:楊天地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隻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敘了一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這件事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刊載《老人與海》的那一期《生活》雜誌在48小時內售出了五百三十多萬冊,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空前的歡迎。

一、《老人與海》主題思想

在作品《老人與海》中,作者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人出海打漁,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後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這魚實在太大了,是一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被老人殺死綁在小船的一邊。老人在這段時間裏經曆了從未經受過的考驗。老人的命運似乎並不成功,在歸程中他一再遭遇鯊魚的襲擊,;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 鯊魚出現了,大海隻派了他的小小的鯊魚出現了,於是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殊死搏鬥,一場征服和反征服的搏鬥。經過殊死的搏鬥,最後回到港口時隻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人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應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絕對不能半途而廢,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和勝利。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在別人眼裏是失敗的,但實際上他是成功的。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誌和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他將成為經曆磨難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學習。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隻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便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人類的生存意識是大海,如果盲目強調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過程,結果隻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1]

二、《老人與海》藝術特色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隻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隨著老人從海上歸來,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麵前,作者以細膩的描述,逐一交代了他們與老人的關係。孩子馬諾林是老人崇拜者,他常常跟老人一起學習釣魚;周圍的打漁人雖然對老人充滿敬意,但卻始終無法理解他的想法;酒店老板關心老人,在閑暇時常與他攀談。在這樣的生活群體中,老人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他樂觀開朗、胸懷寬廣、經驗豐富、對生活充滿熱愛同時富於冒險精神。這種輪輻式結構使作品的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