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劉邦,項梁。。。
如果隻有他們幾個,怎麼也稱不上天下英雄。
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英雄,天下英雄出我輩,英雄大減價,需要更多的英雄站出來!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的這把火,徹底點燃了天下人心中的英雄帝王夢,販夫走卒,引車賣漿,田間地頭,瓜田李下,有機會大家都想試試!
首先是武臣,前文曾經說過,武臣,陳縣人,陳勝的朋友,被陳勝委任為大將軍,率軍攻打原來趙國的土地,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
武臣一路向北,從河南省滑縣的白馬津渡過黃河,武臣與已經滅國多年的趙國本沒有淵源,但是他是個善於學習的人,又有兩個大智囊隨行,事半功倍。
到了趙國舊地以後,武臣采納陳餘張耳的建議,開動宣傳機器,以趙國的拯救者自居,勸說各地的趙國舊人跟著自己造反。
上兵伐謀,武臣這一招起效很快,趙國是個有意思的地方,她位於北地邊陲,自春秋脫離晉國獨立以來一直過著四麵受敵的日子,西邊是強大的秦國,東邊的是齊國,南邊有魏國楚國,北邊有匈奴,個個都想咬她一口。
要想在這種地方活下來,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敵人狠,你隻有比他們更狠,曆史上趙武靈王曾在推行過趙國版的改革開放:胡服騎射,希望引進胡人彪悍的傳統,改良中原人舊有的民風民俗,這一招對趙國的發展曾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過改良的趙國民風彪悍,被秦國滅亡以後不服氣的大有人在,看到有人領頭,顧不上是不是趙國原來的王族血統,紛紛來投奔。
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武臣大力包裝自己,封自己為“武信君”,這個名字起的非常有學問,既有武力,又講信用,稱為君還十分的文雅,同時代的項梁也自稱為“武信君”(武臣先叫的),可見這個名字就如同後世的“及時雨”“呼保義”一樣,是個非常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好名字。在這雙管齊下的宣傳手段下,武臣很快招募了上萬人,然後連續攻克了十幾座小城,聲勢巨大。
但是趙國地域遼闊,光是打下幾座小城不頂用,為了快速擴大戰果,提升知名度,武臣決定打下範陽這個趙國舊地的大城市,範陽就是現在的河北省定興縣,武臣等不及春風化雨,必須用雷霆手段讓那些不投降的官員明白,範陽這樣的大城市就被拿下了,其他小城幹脆主動投降吧!
就在武臣籌劃怎麼攻打範陽的時候,手下一個謀士站了出來,給武臣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這個謀士叫做蒯通,原名蒯徹,後世因為避漢武帝劉徹的諱,被改名為蒯通,前人為後人改名字,也算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發明,沒辦法,先人後人不重要,地位才是關鍵,從來都是為尊者諱,不是為先人諱。
蒯通當時剛剛出道,知名度很低,但是大家要記住他,在後來的楚漢之爭中,他在韓信手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作為範陽本地人,蒯通口才出色,擅長辯論,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聽到武臣率兵準備攻打範陽的消息以後,蒯通萌發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決定為家鄉的安危盡自己的一份力,也想借此機會為自己找到一條青雲之路,所以構思出了一個大膽而又可行的辦法。
他首先找到範陽縣令徐公,說道:我是範陽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憐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盡管如此,我又祝賀您因得到我蒯通而獲得生路。
這話說的很狂妄,如果範陽縣令是項羽,蒯通這主意立馬就隨著腦袋一起搬家了,不過蒯通的功課做的不錯,對範陽縣令做了調查,知道範陽縣令徐公是個非常有氣量的人,所以給他來個先聲奪人。
徐公聽到蒯通這麼肆無忌憚的講話不但沒有生氣,還非常客氣的問他:您為什麼要哀悼我?
蒯通說道:你做縣令已十多年了,範陽地界就這麼大,你這些年嚴厲執行秦國的刑罰,殺人無數,還有許多人被處以各種殘忍的刑罰,比如砍胳膊砍腿,切鼻子,臉上刺字什麼的,有道是:搬倒了葫蘆灑了油,殺人不死反為仇。這些人雖說有些事罪有應得,但是他們自己不這麼想,不但不認為你是在執行法律,還會認為是因為你才把他們搞成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都把賬記在你頭上,早就想殺你全家了,隻是秦朝政局穩定,他們不敢!如今天下大亂,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起義來殺你報仇雪恨,所以我來哀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