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賢君(3)(1 / 2)

第二十二章:賢君(3)

劉恒被公認為中國曆史上賢君,皇帝諡號、廟號一大堆,但是能被稱為“賢君”的很少,因為要想獲得這個稱號不但的有才能,把國家治理的好好的,還需要有德行,讓人覺得你這人是個好人,做個好皇帝已經不容易了,還的做好人?

因為困難,所以稀有。

當然,好人是非常難做的,即使是劉恒,也做過一些有爭議的事情,比如說關於他的舅舅

薄昭,薄太後唯一的弟弟,當年在代國的時候就跟著外甥混,是公認的左膀右臂,從龍之臣,當年大臣們打算迎立代王,劉恒心虛派人去打探虛實,想來想去隻有薄昭合適,一來薄昭有能力,二來是自己親舅舅,辦事放心。

做了皇帝以後,也沒有虧待舅舅,雖說沒有三公九卿,但也是車騎將軍,封軹侯,聽起來不大,但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皇上是個大孝子,對母親那是千依百順,所以得罪丞相也不能得罪薄將軍。

薄昭是個什麼樣的人,曆史沒有記載,但是通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點門道。

當年周勃坐牢,誰都不敢說話,隻有薄昭,拿了人家周勃的金子以後,仗義執言,到處為周勃喊冤,不僅如此,薄昭為了賺這筆錢,專門進宮找到姐姐,讓太後出麵把兒子一頓臭罵,說他忘恩負義,在太後巨大的壓力下,周勃平安出獄。

所以說:好人不好人不知道,薄昭是個拿錢辦事的人。

但是薄昭還是被搞死了。

這件事情在曆史上是個懸案,玄就玄在沒有人記載劉恒為什麼非要殺舅舅,作為那個年代的見證者,司馬遷一筆帶過,薄昭殺了使者。

使者是誰,使者做了什麼不知道,反正被薄昭殺了。

殺人償命,這是劉高祖當年定的約法三章,但是這規矩明顯不適用,嚐不償命要看皇帝願不願意讓你償命,當年劉長把審食其打死,連罰款都沒有交,償命更是無從說起。

薄昭作為皇帝的親舅舅,論血緣關係,比劉長差不到哪裏去,何況薄昭是立過特等功的大功臣,無論做錯什麼,外甥總的給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薄太後此時還在,母親在,殺了舅舅,以後如何麵對母親?如果母親很討厭你,你又如何孝順?

劉恒很為難,殺,不好意思,不殺,也不好意思。

想來想去,劉恒想到一個好主意,他把舅舅喊來,十分誠懇的說道:

舅舅,您自殺了吧!

這樣大家都好意思,您看,您自殺,一來我可以非常大度的不追究您的殺人之罪,還可以給您辦一場大規模的追悼會。二來您也可以得到一個好名聲—畏罪自殺!

哦,錯了,是自殺謝罪。這樣,別人就會說您雖然做了錯事,但是知錯就改,為了讓外甥不為難,自己先自殺謝罪,於公於私,都非常夠意思。

我呢,雖然背上大義滅親這個黑鍋,但是外甥我為了江山社稷,豁出去了,舅舅您就不用替我擔心了。

同意不同意?

如果是別的事情,薄昭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同意,但是這件事情薄昭真的不能同意,說的再好,一旦死了就一無所有,你說我不要臉也罷,不識抬舉也罷,比起老命其他的都無所謂,反正我是不同意。

同意不同意由不得你,話都放出去了,如果做不到以後這皇帝還怎麼做,大家親戚歸親戚,也不能太講情麵。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劉恒雖然殺人不多,但是套路還是非常熟練的,他派人給舅舅送去一杯毒酒。

還讓太監帶去一句話:望舅舅體量外甥的難處!

薄昭很鬱悶,你有難處,我體量,我的難處你怎麼就不體諒,你不體諒我我也不體諒你,不好意思,我最近腸胃不好,已經戒酒很久了!

聽說舅舅戒酒,劉恒很鬱悶,看來這位老舅為了保命,臉都不要了,既然你不要臉,我就比你更不要臉。

為了逼死舅舅,賢君劉恒做了一件震鑠古今,哭笑不得事情,組織大臣去舅舅家吊喪!

國舅爺去世了,大家吊喪是應該的,文武百官,無一遺漏,大家分工明確,組織有序,一天四班倒,早飯一班,午飯一班,晚飯一班,晚上再來一波夜班,披麻戴孝,敲鑼打鼓,邁著整齊的步伐,趕往薄家,人家奔喪都說節哀順變,他們剛到村口就開始大聲吆喝:祝薄將軍早登極樂。

這麼興師動眾,薄昭再不死真的不好意思了,全世界都知道他死了,不死以後怎麼出門啊!

薄昭的死是曆史懸案,原因我們隻能猜猜,從時間上來看,此時文帝已經大權在握,新政已經開始推行,諸侯王被收拾的老老實實,形式一片大好,薄昭是外戚不錯,但是隻不過是一個車騎將軍,對於朝政的影響力有限,頂多收受點賄賂,搞點小錢,危害不大,看起來也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