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七王之亂
晁錯忙著自己的曆史地位,使勁鼓動削藩。劉濞也沒閑著,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道理就是他們自己家發明的,哪有不懂的道理。
拿掉會稽、豫章兩郡,你幹脆讓我辭職算了,銅山鹽場都拿走,以後怎麼養老?怎麼有錢養那幾十個兒子女兒小妾情婦,怎麼有錢買房買車。
擺明不想讓我過了。
實話實說,劉濞不想反,當年兒子被劉啟,劉濞怒發衝冠,最終還是都忍了,使者一個接一個有去無回,被文帝臭罵,也還是忍了,反容易,隻要衝動一下,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完成宣布造反,但是後果卻很嚴重,六十多歲的人了,誰不想養養鳥,種種花,抱抱孫子,看看風景,多活幾年,造反成功又如何,當皇帝又如何,還不知道能活幾年,廢那勁幹嘛。
但是你想吞並我的土地,砸我的飯碗,我就不能不反。
曆朝曆代,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台百姓,造反的原因都比較統一:過不下去了。
官逼民反,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可以讓我交稅,可以讓我幹活,可以鞭打我,但讓你要搶走我的土地,要我的命,我就無法再忍耐了。
忍是死,不忍也是死!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削藩沒有錯,即使劉啟不削藩,後世的皇帝也會這麼做,削藩可能引發造反,這個道理大家也都明白,晁錯大人就在朝堂上明目張膽的說道:削也是反,不削也是反,隻不過是早點反和晚點反的區別,與其等著他們反,不如先下手收拾他們。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做法不一樣,引發的後果就是不一樣,晁錯心太急,想一口把人家吞下,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當年跟著三叔金戈鐵馬的王爺。
既然大家都明白對方的心意,也就沒有什麼好談的,已經過了退休年齡的劉濞決定:造反。
當然劉濞也不是傻瓜,自己造反難度太大,成功率太低,雖說是被逼反的,但是造反是生死大事,但凡有一點成功希望,還是要百分之百努力。
劉濞算算自己的家底,吳國雖然有印鈔機,但是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對比,隻能算是個小土豪,劉啟雖然是個菜鳥皇帝,但是朝廷籠絡了天下的人才,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軍人的質量都不是吳國能比的,要想成功,除了天時地利,還需要找幫手。
幫手實在是有點多!
這點還要感謝晁錯,他的削藩政策四麵出擊,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把所有的諸侯王都得罪了。
四麵出擊,就是四麵樹敵,
唇亡齒寒,這些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經過呂後多年的鍛煉,他們對朝廷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削藩一開始就引發了軒然大波,隻是礙於實力不敢發作,現在最大的諸侯王也被收拾了,大家都在靜靜的等待,看下一步如何發展。
劉濞當然知道大家的心思,所以他決定:串聯
什麼是串聯,簡單點說就是那個帶頭起哄的。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大家都姓劉,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如今朝廷要逼死我們,我們不如一起幹他。當年高皇帝就是這樣的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