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一戰
將領有了,劉徹的心裏又開始長草,有糧,有兵,有將領,匈奴挑釁我,我為什麼不打他!完全不符合我混世魔王的性格!
但是打,需要有打的理由,對匈奴作戰,意味著要調動全國的力量,絕對不是一時衝動或者是隨便想想就能解決的。
劉徹需要一個機會,或者說一個借口!
元光二年,匈奴派人來長安請求和親,自從中行說死後,匈奴對漢朝的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說邊境地區騷擾不斷,但是大多數以非官方,小規模為主,主要目的在於偷雞摸狗,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匈奴內部主和派開始占據上風。
而在漢朝內部,對匈奴的外交政策再一次被擺上議事日程,此時的劉徹已經徹底掌握了權力,上到丞相禦史,下到保安、門衛,都是他提拔的自己人,但是這並不意味所有人的意見都是一樣的,關係到大是大非,尤其是在對匈奴的政策方麵,朝堂上就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以大行令王恢為主,大行令,是漢朝掌管對少數民族政策的官員,理論上來說,大行令應該是朝廷中對匈奴比較了解的官員,事實也是如此,王恢出身邊塞,與匈奴打交道多年,但正是因為他的出身經曆,王恢從小對匈奴就懷有刻骨仇恨,一直希望有機會可以推動對匈奴作戰。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盼到了朝廷對匈奴政策轉向的機會,所以大力進言:要改變以往的鴿子外交政策,轉向強硬,最好打幾仗,打垮匈奴。
王恢的這部分人,可以稱之為主戰派!
另一部分是以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作為禦史大夫,韓安國雖說也有帶兵打仗的工作經曆,但是文人出身的他天然對動武抗拒,尤其是主動出征。在韓安國看來,漢匈關係並沒有緊張到需要動武的地步,一旦動武就意味著生靈塗炭,百姓遭殃,而且匈奴地域遼闊,居無定所,不是七王之亂時期,一城一地,隻要想打就一定能打下來,打匈奴就好比是重拳砸棉花,有勁使不上,況且勞師遠征,天時地利一條也不占,還同意被人偷襲,所以堅決反對。
坦白的說,韓安國的觀點是十分有道理的,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從春秋戰國到楚漢戰爭,中原地區的戰爭一直以爭奪一城一地為主要作戰方式,而匈奴隨著水草遷移,是個典型的馬背上的民族,與這樣一個敵人開戰,原有的作戰方式都不適用,要想使用新的作戰方式,又不是一時半會所能實現的,作為禦史大夫,有義務阻止沒有準備充足情況下的軍事冒險。
韓安國的觀點得到了大多數大臣的支持,劉徹雖然有動武的意向,但是看到大家都不同意,就不再堅持。
看起來,雙方馬上又要開始新一輪的和諧美好友善的和親之旅!
黑綿羊出現了!
雁門郡(就是今天的山西代縣)馬邑縣有個土豪叫做聶壹,是個閑不住的事精,這位老兄已經家當十分豐厚,卻不想好好過日子,不知道是不是武俠看多了,滿腦子都是金戈鐵馬,大漠狼煙,以踏平匈奴封萬戶侯為己任,一心想找個機會報效國家,但是匈奴不怎麼到馬邑去,讓他十分失落。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聶壹親自到長安麵見王恢,希望可以以自己為誘餌,誘惑匈奴進攻馬邑,然後漢軍在此設個口袋陣,把匈奴包餃子。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的愛國!
要不要開戰是一回事,為什麼開戰是另外一回事,綁架整個國家成就自己萬戶侯的理想,是不是可以稱為愛國賊?
王恢本身就是個好戰分子,在朝堂上被韓安國懟回去以後十分不服氣,但是苦於沒有有效的作戰計劃,無法說服其他人,心裏一直憋著一口氣,現在有人主動上門要求獻身,自然求之不得。
王恢再次把對匈作戰的計劃上報漢武帝,不出意外,再次遭到禦史大夫韓安國的反對!
理由依然是老套路:匈奴地域廣大,人口稀少,對匈作戰無法抓住重點,且勞師遠征容易被敵人偷襲。
王恢微微一笑,等的就是你小子這段話,但是這次我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不勞師遠征,而是引誘匈奴上門,關門打狗,在我們的地盤收拾匈奴,如何勞師遠征,如何抵禦遼闊。
韓安國準備了一大堆理論,這才發現原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王恢的計劃反其道而行之,好像也有點道理。
韓安國不反對,其他人也就不再說話。
劉徹等的就是這效果,一聲令下:武帝時代第一次對匈奴作戰開始了!
作戰計劃第一步:聶壹回到馬邑,準備了大量的錢財,潛入匈奴。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老話不但適用漢朝人,同樣適用匈奴人,畢竟誰都不想和錢過不去,匈奴燒殺搶掠說到底不就是為了幾塊銀子。
有了金錢開道,聶壹很容易就見到了匈奴的帶頭大哥—軍臣單於,並且煞有其事的告訴他,我從小就很仰慕你,你就是我的偶像,這次我不遠萬裏,千山萬水,就是要告訴你,我準備投奔你,不僅如此,我還能把馬邑打下來作為投名狀先給你,你一定要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