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1日晚,貴州省的一個小村,一個男人緊張的在門外等候,屋內是自家媳婦的哭喊聲。
在男人焦急的等待中,也不知過了多久,終於聽到了一聲嬰兒的啼哭,男人欣喜若狂,立馬衝進房間,卻被接生婆攔了下來,男人無奈的走了出去,沒過多久就被叫進去了。
“嘿嘿,媳婦你真行,男娃兒!"男人看著還在啼哭的孩子,傻笑著跟自己媳婦說。
“孩子的名字你到底決定沒有?”臉色蒼白的少婦眼中盡是柔情。
“就叫橋吧,李橋。”男人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很快就決定了。
男人叫李明顯,他媳婦叫毛溫婉。夫妻兩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莊家人,這一年,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剛剛分家,家裏啥都沒有。這次老婆生完孩子,李明顯就外出打工去了,去上海修鐵路。就剩老婆一人在家裏,養豬,幹農活,照顧孩子,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然而盡管毛溫婉守本分,她還是遇到了麻煩,婆家的人不喜歡她,總是會在一些小事上刁難她,但是她不是一個輕易示弱的人,和婆家人都吵過不知道多少次了。可是她終究隻是一個人,婆家的人多,不是她一個人可以抗衡的,每次都隻能在夜晚抱著孩子抹眼淚,她明白,李明顯也不是不回來,可是為了這個家,不可能一直在家守著她。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李橋慢慢長大了,在他的記憶中,媽媽和奶奶的關係一點都不好,老是吵架,還打過幾次架了。有一次媽媽出去幹活了,就剩李橋一人在家,到了吃午飯的時候,見媽媽還沒回來,他就走到了奶奶家門口,這時奶奶他們正在吃飯,看到李橋站在門口也沒有管他。
“啊!”李橋的小姑馬上跑到灶台邊關切的看著李橋說:“孩子,快吐出來!”原來,李橋不知什麼時候到灶台邊吃了一個放在灶台上的泡椒,嚇得他小姑一聲驚呼。
可是等了半天,李橋非但沒有吐出來,還對著小姑用他那奶聲奶氣的聲音說:“還要!”
“哼,說過多少次了,吃的東西要收好!”李橋的奶奶見李橋還要,忙對李橋的小姑道,倒不是說她老人家怕辣到孩子,而是根本就不想李橋動她的東西。
“這孩子才多大呀,你和我嫂嫂再怎麼不和,也不能不管孩子吧!”李橋的小姑氣憤的跟李橋奶奶說。
“李橋,過來,咱回家吃飯!”李橋的媽媽不知道什麼時候站在了門口,眼裏的悲哀,連李橋都看出來了,乖巧的走到了媽媽身邊。
“媽,您放心,過兩天我就和明顯出去打工,不會再礙您的眼了。”毛溫婉對自己的婆婆很生氣,但還是友好的對李橋小姑笑了笑,而後對著自己的婆婆道。
就這樣,1999年的5月中旬,毛溫婉就和李明顯外出打工去了,不過,他們的身後還跟了一個小尾巴——李橋,這年李橋6歲不到。
本來夫婦倆是不打算帶孩子的,可是這孩子人小脾氣不小,知道父母要走,還打算把他寄養在外公外婆家,就像個“潑婦”一樣,又是哭又是鬧。夫婦倆是又好氣又好笑,最後無奈,隻能妥協,帶著孩子一起南下,但這次不是去上海,而是去浙江的省會——杭州。
或許他們也不知道,二十年後,就是由於他們的這個決定,李橋,他們的兒子,把他們一家三口的根都深深地紮在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