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真假(1 / 2)

房間裏安靜了好一陣子,良久沒有任何一個人發問,牛大致這才繼續說了下去,“其實我們有國家五大神秘地區,這些地區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地方,但是現在我不想說這些地方。

現在我們這次工作組的目標就是終南山天宮!”

說著牛大致看向百僵,此刻的他已經變回了馬尾辮紅色西裝的打扮,手裏抱著厚厚的一遝資料,開始給每個人發下去。

等到資料發完,牛大致這才繼續說道,“根據魁門的史料記載,終南山其實是一座人造山,其內部是空心的,而這個空心的部分就是天宮。

據我們估計這裏麵的麵積,大概相當於一百多個足球場大小,而且應該是分為九層或者三十三層!

不過考慮到西周的時候佛教還為進入中國,所以九層的可能比較大。

因為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就有九霄天外的說法,而在道教和其他的古代奠基中,也有一些記載,並且有一些詳細的描述。

如果這些隻不過是古人的臆想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天宮真的存在,那麼這種說法也算是有了出處。

所以在,《太玄》《正義太玄經》曰: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晬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又曰:天以不見為玄。

《爾雅》曰: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呂氏春秋》《淮南子》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而在魁門的史書裏,居然與《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裏的記載非常相似,也就是天宮中或有九重天,亦或者為九野!

所以天宮真實的空間之大,應該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個時候所有人的精神都來了,因為他們手裏的那些資料,全部都是古篆體寫成,而篆體是統一同意後的文字,可是李楚紅坐位古文字專家,卻驚奇的發現,這些篆體文中,居然摻雜了戰國時期的其他文字,有些甚至於一大段都不是古篆體文。

這也就是說,書寫這些東西的人,當時處於一個文字十分不統一的時代,所以他書寫的文字才會出現這麼多變化。

而其中對於所謂天宮的描寫中最為精彩的一段為漢代隸書所寫,而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司馬遷覺得始皇帝陵墓耐為縱貫古今第一帝陵,殊不知薑尚子牙以數十萬人,曆經三十餘年修封神台建造天宮,鑄山名曰終南!

此才為天地第一陵,神陵!

神陵天宮九重天,為天宮之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其中大周武文二王,皆以此地為陵,周武帝君與周文帝君,入駐中央鈞天!

也就是說,周武王和周文王兩位開國的帝王,最後都沒有安葬在自己的陵寢中,而是到了終南山葬入了中央鈞天之中。

而下文中還有記載,大周以仁治天下,故紂王帝辛亦葬與九霄之西北幽天。

也就是說著,終南山中不單單有周武王和周文王,居然還有商紂王的屍身。

……

良久之後,所有人都通讀了一遍這些資料,褚玉江老先生第一個提出了問題,“周陵可是有確切記載的,而且有大周後人常年打理。

並且周陵就在位於鹹陽城北6公裏處渭城區周陵鄉周陵中學內。傳說為周文王、周武王陵。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處為周武王陵,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兩個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

並且秦之後曆朝曆代,對於周陵都有一定的記載,雖然現在不知道周陵內部有沒有被盜決,但是周陵延續兩千多年,近三千年的史料記載,應該不會出錯的!

同時,薑子牙的墓地雖然眾說紛紜,但是作為西周開過老臣,功高蓋主之人,是不可能回到封地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其他地方的太公墓,應該都是衣冠塚。

而在鹹陽市周陵鎮,周文王與周武王陵寢的東邊約500米處,有一陵墓高約8米,陵墓周長不過百十米。南邊立有一塊石碑,石碑有一米多高,上有三個大字“齊太公”,此碑係清乾隆48年陝西巡撫畢沅親筆題書。

我覺得這裏就是薑子牙的真實墓地,並且諸多古籍中都有記載,也都指向這裏。

如《大清一統誌·西安府·古跡》載,太公墓在鹹陽縣東北。

《禮記檀弓》載,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

《元和誌》載,太公墓在縣東北十裏;

《寰宇記》載,太公墓在縣東北二十五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