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九鼎華夏(1 / 2)

此刻所有人都靜靜的聽著邢飛侃侃而談,這可讓這家夥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最後邢飛一指向這個漢白玉的石基,洋洋得意的說道,“我是研究古代墓葬禮學的,知道我為什麼選擇這個方向研究嗎?

那是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曆史,就藏在這些所謂的墓葬禮學之後,而不是那些所謂的史書。

而墓葬禮學不同,這是一個人死之後,他的後人或者繼任者,對他的一種推崇與祭拜。

為什麼要祭拜這些人,其實道理很簡單,他的繼任者用了不是很光彩的手段。

不要以為曆史上的皇帝,都是老子死了兒子繼位的,很多皇帝都是活活的熬死了自己的兒子的。

所以就算是同一個朝代,兩個皇帝的交替中間,也是存在了很多的陰謀詭計的!

而這個東西叫做石基,漢白玉做的,上麵的花紋是漢朝時期的,雕刻的非常精致。

四麵雕刻的是龍飛鳳舞很是好看,但是石基上的九鼎,可是大有文章的。

這九鼎為青銅,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嚐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相傳九鼎一直傳到了周朝時期,據說是在周顯王手裏弄丟了。

這之後雖然曆朝曆代的皇帝,雖然都有尋找,但苦於沒有任何蹤跡,所以最後都放棄了。

而後來帝王便開始效仿大禹,鑄九鼎,以求四海八方的太平,統治的永固!”

說著邢飛看向付海格,笑著說道,“付老弟,你是古青銅器的專家,你來看看這九鼎,是什麼年代的!”

一聽說,這可能是夏朝大禹當年鑄就的九鼎,付海格的心情也激動起來,趕忙湊了過來仔細的看了起來。

而付海格越是看,心裏越是驚恐,因為九鼎的樣子和紋飾,居然與傳說中的非常相似,不但如此不管是鑄造的手法,還是器形的大小上,這九鼎都與曆史上傳說的九鼎非常吻合。

尤其是九鼎的內部,在底部位置,有著非常清晰的一個字,付海格不敢自己進行判斷。

於是叫來的李楚紅,在李楚紅看過之後,直接說道,“這是兩個字,夏和禹!這種字體很古老,商朝後期就已經不用了。屬於甲骨文中的最早的一批中才能看到,我有幸看到過,否則我也不會認識這兩個字。”

聽到李楚紅給出答案,付海格的心裏終於有了底氣,很是認真的說道,“不管從紋飾還是器形大小,這九鼎都應該是商之前的東西,而造型上也跟史書中記載的九鼎,基本上一致!”

聽到李楚紅和付海格給出的結論,邢飛近乎癲狂的說道,“夏的都城在哪兒?史書上說夏朝的都城幾經變遷,但是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對。

因為一個都城來回變遷的朝代,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夏肯定有個固定的都城。

但是這個都城在什麼地方?

就在這裏……”

說著邢飛又看向了寒心,問道,“寒大美女,你是古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專家,你來告訴我們這個洞穴的特征!”

寒心一臉的無奈,四下看了看,疑點也不驚奇的說道,“這個洞穴是在一個冰河時期結束後,自然形成的一個洞穴,後來有人發現了這裏,於是進行了改造。

巧合的是,這個洞穴,從我們進來的上洞廳,到第一個下洞廳,再到第二個水洞廳,和第三個的岩漿洞廳,一直到這裏,一共有五個洞廳。

而且經過改造後的這裏,非常適合一些人居住,早期這裏可能居住著一些人類的部落。

邢老哥也說了,在終南山周圍有著很多的上古部落遺跡,陶寺遺跡好像距離這也不過三百多公裏,而古代黃河洪水泛濫,經常改道。

部落因為天災遷徙個三百多公裏很正常,而這個洞穴的入口雖然在山上,但是洪水來了,這裏依舊會被淹沒。

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這周圍岩壁上的那些發白的鈣化線條,那些就是曾經洪水淹沒這裏後留下的水際線。

還有一點就是,著這個主通道長約百裏,擁有五大洞廳的山洞,如果真是人工開鑿,恐怕沒個五百年,根本做不到。

或許還沒等挖好,這山洞就有可能坍塌了,而大自然鬼斧神工,這裏個山洞如果不是經曆自然界幾千年的地震、洪水的洗禮,確保了他的地質結構足夠穩定,也不會留存下來。

還真有可能,咱們中國的老祖宗,就是躲在這個山洞裏,躲過了各種天災後,生存下來的一群人。

所以,我聽讚同邢老哥的推理的,如果咱們的這個發現,被我們帶回去,恐怕整個考古學界,都要炸鍋了吧!”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按照寒心的說法,這個山洞雖然擁有大量的人工開鑿痕跡,但是這裏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洞穴,是有人想要住在這裏,所以對這裏進行了重新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