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節 滿蒙新政(3 / 3)

李秉衡笑著說道:“伯涵可能還不清楚,貢王早先加入了中華複興黨,乃是我黨十大理事之一,他也兼著蒙藏事務院總裁一職,但外蒙多事,至今不肯取消獨立,他一直在外蒙活動,這次回來,便是商議如何解決蒙古問題。”

在這個時代的滿蒙人物中,貢桑諾爾布可是個了不起的人士,他就任喀喇沁右翼旗劄薩克時,已是清王朝覆滅的前夜,社會動蕩不安,國事風雨飄搖。

為謀求民族的振興和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他嘔心瀝血,身體力行。開創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先後創辦了崇正學堂、毓正女學堂、守正武學堂。為喀喇沁右翼旗培養了大批先進人才。

他順應曆史潮流的發展,接受民主啟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舉措,創造了振清代蒙族經濟、文化的十項第一,令塞外蒙古諸部翹楚。

他治下的卓索圖盟不但辦報紙,興辦郵電,而且還投資實業。他創辦綜合性工廠,內設織布、印染、百貨商店,造絨氈、肥皂、洋蠟,開創了內蒙古民族地區辦工廠、辦實業的先河,其絲織品銷往沙俄。

另外創建警察局,維護地方社會治安等舉措使得他為各盟旗所推崇備至,爭相仿效。

貢桑諾爾布更是滿蒙王公大臣中加入革命黨第一人,李秉衡特意將他列為複興黨理事之一,便是想借重他,妥善解決內外蒙古問題。

他一聽說李秉衡有意向要借鑒滿清統治蒙古的經驗,立即馬不停蹄的趕回來,想要勸阻他。

“蒙古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民族,當然這樣的民族暫時再不能威脅中國,也使中國北方基本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分裂和戰亂。滿清的失在於使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利益對於蒙古根本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文明沒有在蒙古生根發芽,你用了高壓的辦法暫時有效果,但長遠的看根本不靈。”

李秉衡的腦海中還在想著昨天與貢桑諾爾布的爭論。

“這不是高壓政策,你看,我還打算在宗教問題上給予理解對待,藏傳佛教在蒙古依然可以像以往一樣,隻是稍微受到限製而已。”

貢桑諾爾布要的不是這樣的回答,失望的搖搖頭說道:“在滿清統治期間,一個蒙古家庭如果有五個孩子,那麽至少有兩個甚至是四個去當喇嘛。按藏傳佛教黃教的教規,喇嘛不許娶妻。宗教使蒙古人口大幅下降,並使人口中男女比例長期失調。”

他苦笑了一下,臉上的表情很是淒涼,“又因為人性的原因和少數民族沒有漢族‘貞節’的意識,使蒙古地區性病長期泛濫,更加重了人口下降的趨勢。”

狠狠了捏了捏拳頭,感到萬分的無奈,防止性病居然變成了他的工作重點,不得不說是個諷刺。

李秉衡並不清楚這些,驚奇的問道:“居然有這樣的事?看來你回來是對的,我正需要懂得蒙古了解蒙古的人,我險些壞了事了。”

他連連驚呼跺腳,並且向貢桑諾爾布致歉,想不到蒙古問題比他想象的要複雜。

“在滿清統治時期,雖然蒙古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可以通婚,但漢蒙民間的通婚被嚴格禁止。如被發現違法行為存在,夫妻關係會被解除,媒人或說和人也要治罪。漢文化雖然比蒙古先進,但法律禁止文化交流和互相學習。蒙古人民沒有學習漢語,漢字的權力。王公,台吉原則上也不可以。”

貢桑諾爾布詳細的解釋著,“限製蒙古人到漢地。蒙古如想到漢地隻能有山海關,張家口,喜峰口,古北口等長城邊門出入。這直接導致了蒙古人民經商等正常社會生活的進行受到阻礙,極大限製了蒙古的社會發展。”

“為什麼外蒙古要獨立?為什麼他們就如同一批脫韁的野馬,怎麼呼喚都不肯回頭?”

“民國政府要擺出姿態來,證明蒙古是中華體係的一員,證明蒙古人民也是中華大家庭中親如兄弟的一員。蒙古的勇士從來悍不畏死,但是他們要活的有尊嚴,死的有價值。他們願意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死,願意為了自己的國家民族付出一切。”

他的話落在李秉衡耳中,轟然作響,自己的確沒有將蒙古人完全與漢人視為同等,所幸這個問題發現的早,還有補救的機會。

“不錯,中央政府要對少數民族有凝聚力與向心力。在唐努烏梁海,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那裏的蒙古人認識到了沙俄的殖民野心,而我們對他們視為兄弟,所以,我們成功了。打退沙俄軍隊的入侵,其實是當地軍民共同的努力所致,因為,他們為著同一個目標奮鬥。那裏是他們的家鄉,也是中華的國土。”

李秉衡忽然想明白了許多,自己的民族政策本來就是善政,隻是還沒有在內外蒙古得到滋養的土壤,目前關於蒙古進一步的政策,將會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想明白了這一點,他緊緊的握著貢桑諾爾布的手,堅定的說道:“這事我們好好商議,讓蒙古這批桀驁不馴的野馬,成為維護邊疆的兒馬子。”

聽他這麼說,貢桑諾爾布笑了,這正是他所想說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