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節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1 / 3)

“俠以武犯禁”,但是,不得不承認,有血性的,大多是習武之人。

中國有時候會被自己的儒學閹割了血性,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富起來的中國人永遠都會自覺地以所謂的文化來武裝自己,從而忘記了貧窮時的血性與公正。

李秉衡從來都沒有忘記中國人身上固有的劣根性,在民間,他無時不刻的都在灌輸尚武精神,不能自我閹割,自我放縱。

而今年也連續有多部宣揚中國功夫與尚武精神的電影上映,不僅在國內掀起了一陣學武的高潮,在國際上,也進一步的推廣了中國功夫的形象。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中國民間的武術還是比較盛行的,真正要到大量失傳,還是在後世紅色年代。

無論是滿清,還是民國,或是後來,對於武術與尚武精神的推廣都是持壓製態度的,也在多方麵進行了限製。

但是李秉衡卻知道,這些都是錯誤的政策,而且影響深遠。

三元裏抗英起義他也清楚,廣東各地的團練都是以各地學武之人互相聯係下組織起來的,閩粵民間尚武,所以,也不乏各種武術團體。

正是這些有血性之人的組織,才有了各種抗英起義,雖然拳腳並不能勝過槍炮,但是,這種精神還是值得學習。

李秉衡在後世親眼見過一位從來不顯山露水顯露過武功的閩粵人士,在一次見義勇為之中,赤手空拳擊倒了十七八個手持兵器的歹徒,拳起時生風,腿起處褲子處處裂縫,那時他就知道這個世界真的有絕世武功的存在,可惜在後世,大部分都失傳,即便有流傳於世的,也是秘而不宣,生怕惹禍。

閩粵等地武風濃烈,過去這裏是天地會等抗清組織的盤踞之地,後來隨著各大武術世家紛紛避居此地,使得閩粵出了不少有名的武術團體。

最為關鍵的是,雖然閩粵武術家名頭不響,但是,民間普遍習武,不乏藏龍臥虎之人。

隻有全民習武,全民健身,才是李秉衡的真正目的。

滿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若是沒有滿清的禁武,說不定東亞病夫的名頭也安不到中國人頭上,習武之人講究精神,有了寄托,便不會輕易沾染鴉片。

民國政府一向看重武術,也樂意推廣武術,即便學武之人與普及法律之間有著必然的衝突,但是,還是能夠從中找到和緩的地方。

若說聞名全國的武術家,眼下盡出在河北河南等地,北方,才是中國武術真正的興旺之地。

比如現今國防軍武術總教練李書文,便出身滄州,號稱中國第一武術家,這可是李秉衡親口承認的,雖然有許多人不服氣,更有無數人南下北上,出手挑戰李書文,但是至今未嚐一敗。

最近李秉衡想著將李書文的故事拍成電影,用來推廣中國功夫。

當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練兵,他利用各種手段和關係籠絡武藝高強之士,並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國軍事教官來訓練他的精銳部隊,名不見經傳的李書文一槍一個,將所謂的三大日本武道高手斃於槍下,博得了“神槍李”的尊稱。

宣統末年他又輕易的擊敗了俄國拳王馬洛托夫,使得俄國人不敢再輕易稱呼中國人為東亞病夫。

前幾年,日本人在東北無比囂張,也是李書文多次出手,打壓了對方的氣焰。

現在國防軍中的無數高官都愛習武,皆是出於他的門下,就連李秉衡也喜歡跟著他練上幾手,眼下真正的說得上是桃李滿天下。

推廣中國功夫有三大好處,強勁國人體魄,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壯大民族精神;提高國際影響力,宣傳中華文化。

就像這次國防軍在對日作戰時的精氣神都達到了頂峰,因有一腔報國心,所以悍不畏死,打出了國防軍的威名。

學得技藝在身,不僅能夠應用在戰場上,關鍵的是,還能夠用以修身養性,增強對戰爭與軍事的理解。

說實在話,目前李秉衡轟轟烈烈的推廣武術,推廣尚武精神,也有目的是想為中國的對外戰爭正名。

由於英法對中國的宣戰,國內對李秉衡的詰難便沒有停過,窮兵黷武的批評不絕於耳,加上這次對日作戰時的殺名,讓他承受了不少壓力。

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目前樂衷於戰爭,在軍隊建設上不遺餘力,對外野蠻霸道,對敵人過分的殘暴,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不符。

長此以往,或許中國會走向極端,隻有在傳統文化的範疇,中國才能夠穩步向前。

朝鮮建省,不僅朝鮮許多人反對,國內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理由便是與中國的傳統不符。

“中國一步步地向著民族主義的極端邁進,過去天朝上國的形象,毀於一旦。以殺戮與專製,施加於過去的藩屬與鄰邦,必將使得周邊國家離心,中華煢煢孑立。長此以往,中華或許為世界公敵,到時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