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國形勢一片大好,在這樣的情況下,英美開始洋洋得意,向意大利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意大利的兵力。
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8月17日奪占西西裏島後,決定繼續進攻意大利本土,地麵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曆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與此同時,庫爾斯克戰役基本結束,在這次會戰中,德軍30個精銳師包括7個裝甲、坦克師被擊潰,其餘的遭受重創,損失兵力50多萬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火炮和迫擊炮3000門,損失飛機3700架,蘇聯也損失慘重,部隊傷亡也絕對不比德軍少。
但是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蘇德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戰場的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蘇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6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但會戰的勝利使蘇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這次會戰後蘇軍具備了向德軍全麵發動攻擊的實力,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蘇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德軍,在質量上也超越了德軍。
當然這所謂的質量,其實是相對於德國在戰爭中的消耗而言的。
戰爭打到現在,德軍並沒有大敗,即便吃敗仗,也能夠在兵力損耗上保持對敵軍的優勢,但是,問題就出在德國仍然不是一個能夠支撐長期持久戰的國家。
這次德國麵臨的,不是戰略資源與工業原料、糧食物資的不足,這些都可以從龐大的占領區得到。
關鍵是德國的人力資源,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之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組織了龐大的仆從軍,就是因為自身兵力的不足。
不僅要維持各個占領區的占領,還要發動大規模的戰役,德國的兵力遭受了嚴重的考驗。
大量的損耗,使得軍隊的質量在下降,如果還是一開始的那支德軍,那麼蘇俄紅軍沒有辦法這麼輕鬆的就能發動反攻。
這個致命的缺陷,讓希特勒焦頭爛額,這個時候蘇俄龐大的人口基數,開始顯現威力。
用一幫農民來消耗德國的精銳,無論如何都是蘇俄占便宜。
德國陷入了惡性循環,損失了400萬軍隊之後,各占領區局勢不穩,工業生產能力降低了很多,武器裝備開始跟不上,而且戰線拉得太長,補給線很考驗德國人的意誌。
蘇軍則剛剛相反,補給線安全無比,再加上蘇軍士氣高漲,預備隊充足,進行連續戰略進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希特勒也看到了這一點,這個困局難以扭轉,現在意大利又出了大問題,這怎一個愁字了得。
之前損失太過嚴重,德軍不僅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而且連在過長的戰線上建立戰略防禦也很困難。
難道要眼睜睜的看著斯拉夫賤種們,高叫著“烏拉”,在各條戰線上都高歌猛進嗎?
這個時候,他把目光放在了普魯士王國身上。
普魯士王國,這個領土麵積為德國本土三分之一的國家,一直保持著中立,但是德國還是從普魯士王國得到了許多。
同樣是由德意誌人建立的國家,而且還在威廉二世光芒的照耀下,雖然小威廉執政多年,但是這個國家依然象征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一位偉大的帝皇依然在影響一代的德國人。
這個國家不僅有兩千多萬人口,而且還有著強大的工業能力。
當初威廉二世在中國與南華共同對協約國發出的戰爭威脅下,強勢的保留了普魯士王國,繼承了德意誌帝國大部分的精華。
無數的上層社會與軍界、科學界的精英,彙聚到了普魯士王國。
東普魯士、西普魯士、大半個波美拉尼亞、分割開來的波森省、大半個西裏西亞,這些土地變得日漸繁華。
尤其是在威廉二世堅持中立之後,戰爭為這個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現在,希特勒盯上了這裏,是看重了這裏強大的工業能力,以及2000多萬人口,還有普魯士王國保留的,強大的武力。
據情報部門分析,普魯士王國目前雖然隻有15萬陸軍,但是隨時可以在三個月內武裝50萬軍隊,在一年之內動員200萬軍隊。
希特勒太需要這股力量了,能夠完好無損的吞下普魯士王國,顯然對於接下來的戰爭有著極大的幫助。
普魯士王國感覺到了納粹赤裸裸的眼神,開始感覺到了危險。
置身於戰爭之外,明顯是明智的,可是現在希特勒這個惡魔,不僅將德國打造成為戰爭策源地,現在還想將自由美好的普魯士王國也拖入其中。
李秉衡當然不希望看到這一幕的發生,普魯士王國對他的意義太重大了。
這是他在歐洲的一個重要堡壘,中國與普魯士王國也是戰略同盟關係,這是影響歐洲的一個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