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節 普魯士雄起(1 / 3)

在蘇俄紅軍全線進攻的形勢下,德軍扼守的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地區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這裏不僅是巨大的糧食和原料基地,而且掩護著克裏木和巴爾幹半島的接近地。

可是,德軍隻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久丟了,而且是在蘇俄紅軍同時發動列寧格勒外圍戰役的同時失敗的。

如此一來,克裏木與巴爾幹就暴露在了紅軍的攻擊麵前,敖德薩地域和克裏木半島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境內的港口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占據著重要的戰略地位,隻要能堅守住,就能縮短海上交通線,並給蘇軍黑海艦隊造成困難,另外德軍在克裏米亞設置的機場網,能從空中控製蘇聯南部地區,威脅蘇聯南線和後方登陸場。

敖德薩地域和克裏木半島同時可以阻擋蘇軍向羅馬尼亞挺進,為此德軍利用這一地區的江河障礙修建了防禦工事,部署重兵

3月26日至4月14日實施了敖德薩戰役;從4月8日開始實施克裏木進攻戰役。在這兩次戰役中蘇軍殲滅德軍第6、第17集團軍及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奪回黑海沿岸兩個重要的海軍基地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

解放了整個克裏木半島,充分保障了蘇聯的黑海控製權,為以後的進攻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境內的德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6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

盟軍在法國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使德軍處於兩麵夾擊的困境,這時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減少到430萬人,兵力武器隻有蘇軍的60%,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開始了1946年夏季及以後的進攻戰役,連續實施了7次襲擊。

蘇軍在1946年6月至8月,在北冰洋芬蘭灣的寬大正麵上對芬蘭軍隊實施突擊,8月25日芬蘭政府要求與蘇聯和談,9月15日蘇芬停止軍事行動,9月19日簽訂停戰協定。

同時蘇軍打響了白俄羅斯戰役,對蘇軍來說解放白俄羅斯對於迅速進入波蘭和開辟通往德國本土的捷徑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德軍來講白俄羅斯是在蘇聯境內的最重要的一塊立足之地,企圖不惜一切代價固守白俄羅斯。

蘇軍從6月23日發起進攻,至8月29日全殲德軍17個師又3個旅,使其50個師損失過半,約2000架飛機被擊毀,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

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一部分,在盧布林至華沙方向上解放了波蘭的大片領土。

在中國的嚴厲警告下,蘇軍繞過了東普魯士,並且從波蘭底部越過涅曼河進入德國境內,

借著蘇軍又趁勝追擊,解放了烏克蘭西部和波蘭的東南部,為以後蘇軍在羅馬尼亞實施突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不得不說,蘇俄的總體攻擊陣線相當的合理,多點擊破,層次漸進。

眼下,德軍隻剩下了羅馬尼亞與匈牙利兩個重要據點,德軍一旦在羅馬尼亞失敗,不僅會失去石油、糧食和供應基地,而且希特勒的反動聯盟也會土崩瓦解。

因此德軍與蘇軍在羅馬尼亞戰場上開始了又一次大規模的會戰,雙方參戰兵力達到了150萬人。

蘇軍於8月20日發起進攻,僅8天戰鬥就殲滅20個師,擊斃俘虜士兵25.6萬人。這樣致使羅馬尼亞的安東尼斯庫的親納粹政權下台。8月23日羅馬尼亞民主政府成立,25日對德宣戰。

9月5日蘇軍前出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邊境,蘇聯宣布對保加利亞處於戰爭狀態。當日保加利亞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推翻反動政府,建立了祖國陣線新政府,並立即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同時對德宣戰。

此時的意大利戰場由於盟軍在法國開辟了第二戰場之後,開始陷入沉寂,但是德軍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向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

殘餘德軍向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線,法國全部解放。

9月中旬後,西歐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

曆史在這裏出現了改變,由於德國的中央集團軍不用退守東普魯士,所以集團軍退守匈牙利,蘇軍在這裏又要麵臨一個硬骨頭。

9月25日,立陶宛、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三國宣布獨立,並且迅速組建了民主政府。

這些政府是由親普魯士王國的政黨建立的,蘇俄沒有從中撈到好處,惱羞成怒之下,紅軍強勢進入波羅的海三國。

普魯士陸軍應立陶宛等三國請求,迅速進入三國境內,並且威廉三世措辭強硬的要求蘇軍退出立陶宛等國,停止對這些國家的侵略行為。

普魯士王國陸軍與紅軍在愛沙尼亞境內形成對峙,氣氛相當緊張。

加上之前解放三國的軍隊,蘇軍在這裏集中了將近百萬紅軍,大有一戰而克,進而橫掃普魯士王國的架勢。

芬蘭臣服,白俄羅斯、烏克蘭已經初步確認將要加入蘇維埃共和國,斯大林當然要霸氣的將立陶宛等三國攬入懷中,沒想到卻碰上了普魯士王國這個硬骨頭。

自從開始反攻以來,連戰連捷,蘇軍的雄心已經膨脹到了極點,當然不願意向普魯士王國妥協。

而英美等國則保持沉默,甚至有推波助瀾的傾向,畢竟眼下蘇俄勢頭正猛,德國難以招架,有人站出來跟蘇俄別被苗頭,可把丘吉爾與杜魯門等人樂壞了。

目前主要戰場集中在一北一南兩大戰場上,由於蘇軍的接連勝利,戰場北翼的戰略形勢有利於蘇軍,德軍從9月開始把軍隊撤向挪威北部,並建立了完備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有三道防禦地帶組成。

正麵寬約60公裏,縱深達150公裏,左邊臨海,右邊暴露。

蘇軍根據戰場上形成的有利形勢,決定抓住戰機在北極圈內實施一次進攻戰役,殲滅這一德軍集團。

而南部戰場則形成了對峙,匈牙利是德國的最後一個盟國,而且它還是德國薄弱的南部防線的屏障,如果匈牙利防禦戰失敗,那麼納粹德國還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兔子尾巴長不了了。

而在西線,英加軍隊則在美國軍隊的策應下,開始發動荷蘭戰役,大量使用空降兵配合主要方向的進攻,進攻的步兵軍采用縱深梯次配置的戰鬥隊形,盟軍為自己構成很大的火炮密度。

但是,采用在狹窄地段上突破敵人防禦並隨即在突擊集團兩翼以積極行動擴大突破口的戰法,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

盟軍就等著蘇俄紅軍能夠在北部與南部戰場上橫掃德軍,從而讓德軍將主力調往西線。

真的要在西線跟德軍硬碰硬,盟軍恐怕會被揍得找不著北,由此可見英美等國的軍隊是如何的不堪一擊,相反蘇軍在戰火中得到了磨練。

不過眼下紅軍又將麵臨一項嚴峻的考驗,那就是普魯士陸軍。

李秉衡顯然沒有正確的認識到斯大林的強橫霸道,9月27日,紅軍與普魯士陸軍在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全麵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