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小說,最初是想紀念一段友情,故事裏的人都有原形,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裏,活的很真實。
如果看小說的你,能找到一點點共鳴,那麼,這便是我寫這個小說的初衷。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或喜或憂,有過絕望到極點,也有歡愉至極致。或者,偶爾厭倦了都市忙碌的生活,疲憊之餘,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隻是,大多數人都被各種包袱責任拖累著。
於是,我們發現,人生最難得的其實是自由。隨心所欲的做一件事也可以,但是與之相反的是,要背負可能產生的歉疚和遺憾。
工作,有叫人頭疼的上司,獻媚的同事。
初入職場,毫無頭緒,迷茫又困惑,帶著學校裏披著的鋒芒銳角。慢慢的,適應社會法則的同時,漸漸丟棄的,卻是最初的自我。
人和人之間的友情,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從最初的陌生,到慢慢走到一起,隻有性格相合的才會成為朋友。我一直說,大概是磁場因素,正所謂臭味相投便稱知己。互相損對方兩句,開個玩笑,無傷大雅的嘲諷,在朋友的範圍內,我們都輕鬆自如的應對。我想要的朋友,是不需要說話還要顧忌的,是可以損你到體無完膚,也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維護你的。
就像蕭然和林彥竹,她們也會因為一件事產生矛盾和分歧,隻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不管她們的友情會否變化,曾經,她們都對彼此用心過,真誠過。往後,不是她們的誰變了,隻是她們長大了。
成長,就該付出代價。
而關於愛情。
每個人對於愛情的定義都不同,有的人相信一見鍾情,有的人等待日久生情。小說中的主角也一樣,蕭然是愛情的理想者,她想要的愛情除了互相融洽相處外,更多的是心靈的契合。
艾葉不一樣,她是享樂主義者,她的想法是,隻要這個男人能帶給我歡樂,我為什麼不試試交往呢?
相比之下,尹若文是最正常的一個。她會選擇一個看起來不錯的男人,試著交往,然後在她的戀愛準則裏,按部就班。
蕭然曾經羨慕林彥竹和趙瑾的感情,兩個人從同學時期就一直在一起,不管蕭然是不是討厭趙瑾,都不能否認趙瑾對林彥竹可謂一片真心,天地可鑒。遷就一個人一兩天,沒什麼,可一遷就就是幾年,隻能說明這個男人是真的喜歡這個女人。
然而,終歸是要麵對現實的。
當愛情遇到麵包,趙瑾和林彥竹的感情也岌岌可危,他們在現實與感情的漩渦裏掙紮,有些搞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蕭然說,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在等著另一個人。
對於美好愛情的祈願,我們都同樣相信。
包括友情,包括親情,任何事情,隻要曾經努力過,便可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