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京“金陵五月風”係列文化活動之一,由《青春》雜誌社、南京師範大學宣傳部、“中國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共同主辦的首屆隨園詩歌節,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優美的校園隆重舉行。在詩歌日益淡出公眾生活和視野的年代,這次精心組織的詩歌節不僅在主辦學校,而且在南京的眾多高校中激起了很大反響,成為南京仙林大學城名副其實的節日。
2010年4月18—19日,一場詩歌盛宴走進江南名校——南京師範大學。詩歌這個美麗的名字,伴著江南四月的和風,吹開了一片片年輕的心田。詩歌節不僅使80後、90後們最直接地發現了詩歌的美麗,受到藝術與美的熏染與洗禮,也讓經曆過80年代詩歌黃金時代的人們,又重溫了久違的詩歌激情。
本屆詩歌節包含了“詩與大學”主題詩歌朗誦會、第四屆“中國南京·現代漢詩論壇”、第十八屆柔剛詩歌獎頒獎儀式暨《顧城詩全集》首發式、著名詩人與大學生見麵交流會等多項活動內容,活動邀請到了林莽、唐曉渡、何銳、宗仁發、陳仲義、宋琳、潘洗塵、樹才、莫非、敬文東、森子、李少君、李德武、長島、泉子、東蕩子、王小王、楊春生等外地詩人學者,以及孫爾台、王彬彬、汪政、曉華、何言宏、黃梵、馬鈴薯兄弟、育邦、何同彬、馬永波、子川、古箏、張爾客、路輝、海馬、陳祖君、梁雪波等本地詩人和嘉賓,與會人數近六十位,堪稱一次詩人和詩歌研究學者的一次大集結。
本次隨園詩歌節由“中國南京·現代漢詩計劃”和青春雜誌策劃,並得到南京市文聯、南京師範大學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中國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誕生於2005年,近年曾開展了一係列詩歌研究和詩歌推廣工作。曾於2008年成功舉辦香泉湖詩歌節(安徽),2009年舉辦鳳凰台詩歌節(南京)。2007、2008年曾經在詩壇乃至廣大公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的“中國詩歌排行榜”也出自該“研究計劃”。生活在南京的這六位詩人和學者,自感對當代詩歌的健康發展和成長承擔著使命,對在消費文化占據主導的時代保存詩歌的尊嚴負有責任,同時對詩歌走進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心靈抱有堅定的信心。使命、責任和信念,使他們的努力漸次呈現出積土成山、積小流成江河的前景。
作為“中國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中國南京·現代漢詩論壇”是近年來研討詩歌的最重要的民間論壇之一。此前成功舉辦的三屆論壇,主題分別為:“中國當代詩歌中的南方精神”、“中國新詩的基本經驗”和“中國語言詩派暨壹周作品研討會”,都在詩歌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為詩歌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屆“中國南京·現代漢詩論壇”的主題是“一九八○年代的詩歌精神”。
本屆論壇在黃梵、何言宏、唐曉渡共同主持下,就“一九八○年代的詩歌精神”進行了熱烈討論。與會的詩人、批評家們各自表達了深思熟慮的觀點,甚至不同觀點還進行了激烈的交鋒。比如,何言宏為了概括80年代的民刊運動和新世紀以來越來越蓬勃的民間詩歌活動,提出了亞體製的觀念;宗仁發則借助80年代的個案,提示了詩人之間的影響關係所具有的文學史價值;趙思運對比80年代和新世紀,提出了詩人形象的問題,一時引發唐曉渡、黃梵等人的不同看法;最後,80後批評新秀何同彬的發言尤為精彩,他用反證的方式提出,麵對新世紀的精神廢墟,我們何以有顏麵認為80年代留下了什麼值得誇耀的精神遺產,因為正是那些所謂受過80年代詩歌精神洗禮的50年代和60年代人,才把國家建設成了目前的模樣……在論壇現場,各種觀點的交鋒,成為本屆詩歌節中的一個精彩亮點。在詩歌處境顯得寂寥的今天,“中國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重提八十年代的詩歌精神,顯得意味深長,他們似乎表達了這樣一種洞見:我們雖然不能回到八十年代,但八十年代的詩歌精神並沒有遠離我們,人類的文明生活中,不能缺失詩歌的身影,哪怕它再受到大眾文化、商業文明的擠壓,它仍將驕傲地高居文學王冠的醒目位置,這個地位從沒也永遠不會被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