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浴血大淩河 二十七 閣老駕到(1 / 3)

第二天,楊夢龍讓人趕著牲畜群先回舞陽,自己留在大名府遊山玩水。

大名府名勝古跡眾多,北宋曾在這裏建陪都,以應對強悍的契丹鐵騎的衝擊,春秋戰國時趙國的國都邯鄲也在大名府境內,可謂人文薈萃。可惜這些華麗的妝容都被歲月的風塵剝蝕得幹幹淨淨了,昔日的北京大名府早已被洪水吞噬,被掩埋在厚厚的河沙之下,再難尋見一絲蹤跡,這讓楊夢龍大失所望。他本以為在明代還能窺見一絲這座北宋名城的絕代風華,可現在除了厚厚的河沙,什麼都看不見。至於邯鄲王城,更是隻剩下一些殘破不堪的建築,昔日曾與鐵血大秦針鋒相對,爭雄百年互有勝負的大趙國都,如今已經淪為一個三幾萬人口的小縣,貧困之極,看著那長滿荒草的廢墟和零落的人家,再追憶這裏曾作為山樂六國抗秦核心的輝煌,真叫人不勝感慨。

在廢墟間徘徊良久,楊夢龍扶著一截明顯被火燒過的折斷的石柱,感歎:“很難想象這裏曾經是一個擁有四十萬胡服精兵,連赫赫大秦也敬畏三分的強國帝都!”

盧象升說:“早在戰國時期,秦軍就多次攻打邯鄲,給邯鄲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後來趙國滅亡,由於趙人性格倔強,如同白楊一般寧折不屈,秦國便縱火焚城,將邯鄲夷為平地,試圖將這座都城抹掉,斷掉趙人最後一絲念想,好作秦國的良民……最終趙人還是沒有變成秦國的良民,倒是這邯鄲,在那次劫難之後就再也沒能恢複過來了。”他一掌拍在一尊爬滿了藤蔓的殘破石象身上,噓唏不已:“在滅亡之前,趙國的朝政就變得黑暗腐敗,帝王一代比一代昏庸,臣子一個比一個無能、無恥,趙國的滅亡,實是咎由自取!隻可惜了那直到最後關頭仍在試圖力挽狂瀾的不敗戰神李牧,隻可惜了那直到最後一刻仍在為捍衛這個國家而浴血奮戰的胡服精兵!可敬,可歎!”

趙國打從長平慘敗之後就喪失了獨力與秦國對抗的能力,接下來幾十年也隻是勉強自保而已。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留下的資本不容輕視,趙人在這四戰之地駢足抵肩,數百年以降磨練出來的血性和凝聚力更不容輕視,秦國對趙國的進攻,十次有九次是以慘敗告終的。秦始皇繼位後,先後三次對已經是強弩之末的趙國發動試探性進攻,三次都被趙國打得大敗虧輸,最重要的是,是在野戰中被趙軍擊敗的,趙軍之強悍,趙人之血性,可見一斑。後來秦國派出了頭號大將王翦,統率舉國精兵強將呼嘯而來,李牧也帶領趙國最後一支胡服精兵迎戰,雙方在井陘關惡戰了整整一年,秦軍始終啃不動趙軍防線。但很多時候戰爭的勝負是由在戰場之外決定的,在最要命的關頭,趙王聽信郭開的讒言,用顏聚、趙蔥代替不敗戰神李牧,趙軍轉守為攻,馬上被秦軍秋風掃落葉般殲滅殆盡,而李牧比他苦心保存下來的胡服精兵先行一步了,在被解除兵權之後,他被郭開派人暗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大趙飛騎那縱馬馳騁的英姿也就此永遠從華夏大地消失,步入人們的記憶之中,名將和勁旅如此結局,實在令人噓唏。盧象升每每讀史至此,欄杆拍遍,為李牧,為那些忠誠的趙國猛士鳴不平。

楊夢龍瞅了瞅他,心裏說:“你和天雄軍的結局也沒比趙軍好到哪裏!不過,你比李牧好一點,至少還可以放手一搏,最終求仁得仁,而李牧連戰死沙場的機會也沒有……”

兩個人又登上了武靈叢台。武靈叢台是趙武靈王所建,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曾無數次肅立在高台之上,台階下,無數身著紅色軍裝的騎士騎著高頭大馬,挾強弓,負羽箭,配彎刀,一排排的從台下浩浩蕩蕩的開過,仿佛一片流動的紅色火海,不難想象,當時的趙武靈王內心湧起的是何等的豪情壯誌。可惜歲月無情,迭經戰亂後,武靈叢台已經破敗不堪,僅僅是在明代就修複了十幾次,再難見當初那磅礴的氣勢了。但是站在高台上,俯瞰著下方,耳畔仿佛仍能聽見趙軍那海潮般湧來的呼嘯之聲,和趙武靈王那豪邁的長笑:“我衣胡服,我挽強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