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在大名府逗留了兩天,便匆匆返回京城麵聖,向崇禎上報此行的結果,然後馬不停蹄的前往山海關。正如他本人所說,自大淩河城重修工程開始之後,遼西的局勢便驟然緊張起來了。大淩河城是錦州的堅實屏障,此城一成,後金在遼東的軍事調動將受到極大的鉗製,關係重大,袁崇煥兩次修築大淩河城,兩次都被後金給扒了,這次後金也不會讓明軍安安心心的把城修好的,遼東的火藥味已經越來越濃了,他不回去盯著可不行。
送走了這尊大佛,盧象升開始忙碌起來,用最快的速度搜集騾馬大車,囤積皮革棉花,匠戶營更是晝夜兩班倒,加班加點打靠兵器鎧甲,製造鉛彈。天雄軍能否上戰場還沒有個定數,但他是個實誠人,孫承宗讓他作好準備,他就老老實實的作準備,隨時待命。楊夢龍也磨拳擦掌,火燒屁股似的跑回河南去作準備,今年一年都在忙著種田建工廠建學校,他早就不耐煩了,現在有機會了,當然希望可以帶領舞陽衛到遼東去跟後金好好較量一番,看是那幫未開化的野人狠,還是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磨出來的舞陽精兵強!臨了他還想把戚破虜這小子拽回去,但是這小子不知道躲哪去了,沒找著,隻得悻悻作罷。
孫承宗回到山海關的時候,大淩河重築工程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座城雖然兩度被摧毀,但牆基還在,工程進度自然很快,關寧軍在五月份決定重新築城,七月開進大城河城遺址動工,一萬三千多人的大軍,再加一萬多商賈役夫一起動手,不到半個月就修好了城牆和好幾座堠台,再有幾天,城堞也能完工,到時候大淩河城便成了一座堅城,後金想啃下這塊硬骨頭就難了。關寧軍對此次行動還是很熱心的,後金不善於攻堅,傻子都知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屢次在明軍的堅城大炮之下吃鱉,隻要心齊一點,城牆修得堅實一點,就能守住。而一旦守住,大淩河兩岸的沃土便盡歸關寧軍所有,這些土地肥沃而濕潤,灌溉方便,足以開墾出上百萬畝良田,這麼劃算的買賣,不幹的是傻子。因此這次關寧軍下了血本,僅戰兵就出動了五千餘人,何可綱、祖大壽、祖可法、祖澤潤……關寧軍最能打的將領基本都出動了,還拉上了五千剽悍善戰的川軍。這支川軍主要是負責掩護關寧軍築城,城一築好,關寧軍就會讓他們滾蛋,關寧軍的風格一向如此,從來都隻有他們占友軍便宜的份,友軍想跟他們共享軍功,那是做夢。
“呼,總算是修得差不多了。”秦翼明望著正在城牆上忙碌個不停,搶修城堞的役夫,吐出一口悶氣。他帶川軍過來是為了掩護關寧軍築城,而關寧軍一直跟川軍不對付,雙方相處得很愉快。川軍曾在渾河兩岸和戚家軍聯手,與後金八旗展開血肉搏殺,步戰絲毫不弱於後金八旗精兵,後金八旗麵對川軍和戚家軍那刺蝟一般的軍陣束手無策,最後還是靠投降的明軍炮手開炮轟開明軍的陣列,這才突破了明軍方陣,最終這兩部全軍覆沒。渾河一戰是戚家軍的謝幕演出,同時也是川軍光華綻放的時刻,那一戰打出了川軍的赫赫威名,朝廷特意將九千川軍調到山海關,作為山海關的最後一道屏障,同時也有用川軍稍稍製衡一下關寧軍,免得關寧軍一家獨大的意圖。關寧軍當地頭蛇當慣了,來了這麼一支威名赫赫的精銳之師在自己的地盤駐紮,自然很不爽,川軍和關寧軍的關係自然也就好不到哪裏去了。這次築城大家配合得倒還算好,但關寧軍對川軍的排斥和戒備是顯而易見的,弄得川軍老大的不爽,巴不得工程早點結束,好返回駐地,省得在這裏看關寧軍的臉色。
年輕氣盛的祖澤潤走了過來,向秦翼明拱手一禮,笑著說:“秦將軍,這麼空閑呀?”
秦翼明對這個總是皮笑肉不笑的年輕人很不感冒,淡淡的還了一禮,說:“閑著沒事,就出來看看。在我們石柱,這麼龐大的工程可是難得一見的。”
祖澤潤說:“這次掩護築城,秦將軍辛苦了。此城一成,等於將整個防線往前推了幾十裏,往建奴的心髒地帶狠狠的敲下了一枚釘子,定會讓建奴如芒刺在背,寢食不安的,扭轉遼西局勢,在此一舉!這裏頭也有秦將軍的一份功勞啊!”
秦翼明心裏冷笑。你說得好聽,誰要是當真了,要分一份功勞,隻怕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那邊傳來一個雄厚的聲音:
“城牆修得差不多了,壕溝還得再加深,加闊,鹿砦同樣得再加厚一層,這些都要教嗎?”
“城裏儲備的石料不夠,派民夫到遠處多采一些回來,免得沒有石料修補城牆!”
“再催一催錦州那邊,多運些糧食過來。現在城裏的糧食不足十日之用,這點糧食哪裏夠!”
每下達一道命令,必定有人大聲應諾,不斷有人上去報告請示,猶如眾星捧月一般。那位被一大群體格雄壯的將領捧在中間的,正是關寧軍的頭號人物,大明少傅、掛征遼前鋒將軍印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祖大壽。這位老兄在去年己巳之變中看到袁崇煥下獄,便帶令關寧軍一道煙塵的逃回了山海關,後來袁崇煥來信勸說,孫承崇也保證朝廷不會追究他的責任,隻要他領兵入關幫忙拔掉關內四城,有功無罪,祖大壽這才再次領兵入關,在孫承宗的指揮下拔掉了關內四城,大敗領兵來援的阿敏,果然受到朝廷的封賞。不過,有過當逃兵的經曆之後,他的膽子也變小了,回到錦州後如履薄冰,從不孤身離開軍營,生怕被東廠和錦衣衛給逮了。五月,孫承宗決定重修大淩河城,他是頭一個響應,倒不是他的覺悟有多高,純粹是看中了大淩河兩岸的土地。關寧軍把守著天下雄關,一舉一動都決定著明朝的命運,明朝每年必須供給他們四百萬兩遼餉,少一分都不行,連老領導孫承宗也不敢輕易處罰他們。如今的關寧軍已經快要變成一個獨立王國了,如果再得到大片良田,糧食可以自給自足,他們就完全不用再看明朝的臉色,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了。基於以上考慮,祖大壽對這項工程自然十分熱心,很多時候是親力親為,現在工程已經接近尾聲了,精神越發的亢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