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淩河城。
形勢越來越不妙了。
後金的包衣奴才在皮鞭的驅趕下沒日沒夜的猛挖,沒幾天就挖出了三道長壕,把大淩河城給圍了起來。關寧軍幾度出戰,試圖衝出一道口子,都讓後金給打了回來,突圍不成,反倒損失不小。當然,關寧軍也不是一味的要挨打,他們也將計就計詐敗,引後金來追擊,後金果然上當,一路猛追,大有一舉將城門奪下的勢頭。然而當他們越過長壕之後,關寧軍火槍火炮齊發,將他們炸死炸傷一大片。皇太極得知之後勃然大怒,嚴令不得追擊敗退入城的關寧軍。此後後金每次追擊都是淺嚐輒止,一追到長壕就回頭,根本就不給關寧軍任何機會。吃過好幾次虧之後的關寧軍也不敢再嚐試獨力突圍了,雙方在城裏城外比起了耐心。
祖大壽登上城樓衝皇太極喊:“你就圍吧,城裏的糧食足夠我們吃兩年,看你們能圍到什麼時候!”
皇太極說:“那我就圍你三年!”
城裏的糧食當然不可能夠吃兩年,關寧軍雖然闊,但還沒有闊到這個地步,大半個月倒還湊合。對於守城頗有心得的祖大壽同誌早早就作了周密的安排,實行嚴格的配給製度,把糧食集中起來優先供應家丁、戰兵,至於商賈、役夫、班軍,餓不死就行了,沒必要吃那麼飽。這套做法雖說有點不地道,役夫、商賈們叫苦不迭,但還是很有效的,守軍的戰鬥力得到了保證,也省下了不少糧食。但他很快又碰上了一個大麻煩:
沒柴了!
祖大壽同誌隻顧著儲備糧草,卻忘記了要儲備幹柴,大淩河城裏的柴草並不多,由於被團團包圍,沒法出城打柴,燒掉一把少一把,很快就燒得差不多了。關寧軍極其蛋疼,沒有柴,有糧食也沒用啊,總不能讓他們幹咽麵粉幹嚼大米吧?好在城外還有一些幹柴可以砍,關寧軍瞅準機會就出擊,殺出城去砍幾把柴回來。後金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發現了關寧軍的罩門,把離城門較近的柴草一掃而空,留下離得比較遠的,引關寧軍過來砍。當關寧軍以為還可以像以前那樣在自家的自留地裏快樂的砍柴的時候,樹叢裏已經滿是等著他們的大漢了……為了這廉價的柴草,關寧軍跟後金幾乎無日不戰,死傷相當慘重。祖大壽見勢不妙,嚴令關寧軍不得再出城砍柴,拿麾下精兵的命去換幾把柴這麼虧本的買賣,無論如何也不能繼續做下去了。
關寧軍不敢再出城砍柴,隻好發揮想象力和掘地三尺的精神,把整個大淩河城翻了個底朝天,能燒的東西都搜刮出來燒了煮飯,就連以前大城河城被毀時殘留的木料也讓他們找了出來,發揮一份餘熱。再後來,連這點東西都燒光了,隻好把馬鞍給拆了當柴燒,大家饑一餐飽一頓的苦盼著援軍,他們堅信,錦州和山海關裏的關寧軍一定會來支援他們的!
他們的老上司孫承宗沒有讓他們失望,在八月十六日就派出了第一批援軍。隻是這批援軍讓他們失望了,隻有兩千來人,畏畏縮縮的開出營壘之後,遲疑不前,在路上磨磨蹭蹭。麵對離開了堅固的營壘主動出擊的關寧軍,滿洲八旗的正藍旗精銳毫不留情,等到這支援軍遠離鬆山、杏山營壘之後伏兵齊出,鐵騎如風銳箭如雨,明軍人仰馬翻,一個照麵便潰敗下來,狼狽的朝著錦州逃竄,後金一路狂追,仗著馬快輕而易舉的咬住明軍不停地撕咬,在他們的衝擊之下,明軍根本就沒有辦法組織起像樣的抵抗,被他們割草似的一叢叢地割倒,最終這兩千來人幾乎全軍覆沒,僥幸逃回錦州的十不足一。
第一次增援以失敗告終,而且敗得很慘。
這次失敗在孫承宗的意料之中,本來就是一次試探,要是能夠成功,那才叫有鬼了。隻是明軍敗得太快了,這次試探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什麼都沒有試探出來就敗得不可收拾了,這讓他很不滿意。
皇太極同樣不滿意。在他看來,莽古爾泰操之過急了,用力過猛,很可能已經引起來明軍的警覺,暴露了他的戰略意圖,下一波援軍可能就不大好打了。不過莽古爾泰是出了名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讓他衝鋒陷陣斬將奪旗是沒問題的,讓他獨當一麵指揮一支大軍征戰攻伐也沒問題,但是指望他能夠理解透徹自己的戰略意圖並且貫徹執行,跟各旗配合好,那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八月二十六日,關寧軍再次來援。這一次,關寧軍是下了血本了,出動騎兵六千餘人,由山海關總兵宋偉、遼東總兵吳襄親自率領,副將劉澤清、祖大樂、裴國珍、參將祖寬、夏成德、呂品奇、馬科、遊擊李輔明、靳國臣、祖大弼、張韜、張可範、韓棟梁等四十餘名將領隨同出援,算得上了精兵強將傾巢出動了。明軍用實際行動告訴皇太極:他們是非常嚴肅、認真的,這大淩河城,他們是救定了!
老天爺似乎也有心幫明軍一把,自他們出城之後便降下大霧。這場大霧讓後金那野狼一般的哨騎失去了以往的靈敏凶悍,沒能像以前那樣明軍一出錦州便撲上來廝殺,給明軍製造麻煩。明軍一路疾行,很快就推進了十五裏,在雞鳴驛紮下營盤。此時霧更加大了,能見度僅幾尺而已,明軍和後金都成了瞎了,誰都不知道對方到底在哪裏。至辰時三刻,四野仍是白霧茫茫,難以視物,明軍不免有些心慌,滿洲八騎的赫赫凶名給予他們太大的心理壓力,一次次慘敗令他們對後金怕到了骨子裏,稍有風吹草動便以為是後金殺過來了,可謂風聲鶴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