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氣合風雲 一二六 送錢的來了3(1 / 2)

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來了兩撥送錢的,讓楊夢龍賺了不少。不過,好事還沒完。沒過多久,程實這個老頭子帶著幾位氣度威嚴的老人找上門來了。

他們是徽商中財力最為雄厚,人望最高的代表。

徽商傳承千餘年,一直是商界的巨無霸,除了明代才慢慢崛起的晉商之外,根本就沒有哪個商幫能夠與他們抗衡。他們能有今天的地位,一大原因就是眼光獨到,善於發掘商機,而且氣魄夠大,一旦發現商機就會像看清了莊家的底牌的賭棍一樣將兜裏所有的錢全部拍上去。舞陽鹽田開始大量產鹽,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商機,現在還不行動起來,非得等晉商、浙商動手了自己再來搶點殘羹剩飯麼?

楊夢龍也不廢話,直接帶他們去參觀舞陽鹽田。

現在的舞陽鹽田已經完全變了樣了,好幾家製鹽廠已經建成,十幾口鹽井裏,鹹死人不償命的鹽水從裏麵源源不斷的被提出來,順著水泥渠流向製鹽廠。製鹽廠裏,幾十口沼氣灶日夜不停的噴出藍色的火苗,鹽水在鍋內翻滾,被慢慢煮幹,留下大塊大塊白花花的鹽。來自四川的鹽工師父守在鍋子旁,用勺子小心的將漂浮在鹽水上麵的雜物濾掉,還不時加入一些豆漿,不僅讓鹽變得更白,而且味道也更美妙。讓人不解的是,除了豆漿,他們還往裏麵加入一種淡綠色的粉末。

“這個是海帶粉。”楊夢龍解釋,“內地的鹽礦普遍缺乏碘元素,長時間得不到補充的話就會生病的,而海帶富含碘元素,往裏麵加往一點對身體很有好處。”

煮出來的鹽並不是直接拿去賣的,還得進行加工。孔武有力的小夥子將一桶桶煮好的鹽拎到烘幹室徹底烘幹,防止有水份殘留,然後再倒到磨子裏磨。驢子拉著磨一圈圈的轉,鹽粒咯吱咯吱的粉碎開來,變成了雪白的鹽粉。磨好的鹽粉又被一桶桶的送到包裝區,數百名心靈手巧的女孩子用作過防潮處理的桑皮紙袋飛快地將鹽粉裝進去,然後封口,一斤一包,不能多也不能少。大灶在晝夜不停的煮鹽,她們也分成三班倒,必須包得飛快,否則很快那邊送過來的鹽就要堆成小山了。

一位世界販鹽的徽商長老拿過一包鹽,用手指蘸了一點送進嘴裏,品味良久,說:“沒有半點澀味,甚至比自貢井鹽的味道還好,拿去當皇家貢品都不成問題了,好鹽,好鹽!”

另一位徽商長老也嚐了一點,同樣讚不絕口,但是他有點不解:“冠軍侯,老朽的點不解的是,你為何要將鹽製成粉再包裝起來?別人都是成桶拿去賣的。”

楊夢龍說:“簡單啦,鹽粉比鹽粒味道更好,想做個涼菜什麼的你肯定更喜歡鹽粉,對吧?至於為什麼要包起來,那是因為……包起來之後那些無良奸商就沒有辦法往鹽裏滲沙子,更沒有辦法短斤缺兩了,這叫想顧客所想,憂顧客所憂。”

一幫老頭子對視一眼,好家夥,你這不是把我們都當成無良奸商了麼?

“不知道這樣一包鹽要賣多少錢?”

楊夢龍說:“在南陽、洛陽,這樣一包鹽賣六文錢。”

那位首先嚐鹽的徽商長老叫了起來:“這麼好的鹽才六文錢!現在哪怕是苦澀得難以下咽的海鹽,都賣到十幾文錢一斤了!冠軍侯,你賣得這麼便宜,不怕虧本?”

楊夢龍嘿嘿一笑,說:“我什麼時候做過虧本生意了?鹽這玩意就是要薄利多銷,這樣一包鹽的成本大概是四文錢,賣六文錢我淨賺兩文,南陽、洛陽近三十萬戶人,就算他們每戶人一個月隻吃一包,我便淨賺六十萬文,就是六千兩了!湖廣、四川的百姓比河洛地區的百姓還窮,但是六文錢一包的鹽他們肯定吃得起的,如果能壟斷這些省份的市場,我又該賺多少錢了?”

一眾徽商長老對視一眼,都驚詫萬分。在他們的觀念裏,這麼好的鹽應該當成奢侈品來賣,一斤鹽賣十兩銀子都不愁沒有顧客,可是這個二貨居然來了個反其道而行,薄利多銷!乍一看這並不是什麼聰明的做法,但是細細一想,大家都不得不承認,這個二貨是對的。鹽是生活必需品,再窮的人家也得買,不然沒法活了,那些苦澀而且滲了不少沙子的鹽都賣十幾文錢一斤,而這麼好的鹽才賣六文錢一斤,換作是你你會選哪個?最要命的是,舞陽鹽田的儲量深不可測,都不知道能采幾千年,完全支撐得起這種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一旦讓他打開了局麵,壟斷全國市場是遲早的事情,淮鹽、渤海鹽、自貢鹽什麼的通通死一邊去!

一旦壟斷了市場,哪怕是薄利多銷,利潤也是極其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