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古高原吹來的寒風掃蕩著太行山脈,天地之間一片肅殺。
還帶著殘雪的太行山山脈在低垂的鉛雲中蜿蜒起伏,雄渾肅穆,在一座座屏風般的萬丈懸崖下麵,江河水咆哮而過,黃河、漳河、汾河、滹陀河……一條條大河從雲中而來,劈開平原,劈開峽穀,直奔大海而去。大河兩岸,一塊塊珍珠狀盆地仿佛無數枚珍珠,散落在山河之間,每當看到這一幕,你都不得不驚歎於造物的神奇————這就是山西!
山西,表裏河山,任何一位合格的將領都不得不對它那完備的地形和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驚歎一聲。它是華北的脊梁,也是用武國度,早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在這裏崛起,向南一戰打得楚國喪師數萬,向西像泰山一樣壓得秦國透不過氣來,其霸業維持了百年之久,而齊、楚、吳、越等國的霸業基本上是一世而亡,隨著開創者離世而灰飛煙滅。在戰國時期,這裏也成了秦國與趙國這兩個戰國之世最為強大的國家反複拉鋸的主戰場,重甲鐵騎兵與輕裝飛騎士在這片土地上的血肉搏殺持續數十年之久,長平一戰,趙國舉國青壯皆戰死沙場,秦軍死傷過半,如此血戰古今少有,千年之後仍讓人心有餘悸。從秦朝開始,兩千年來山西一直是華北的脊梁,山西守不住,中央王朝的脊梁骨就要斷了,絲毫怠慢不得。明朝對山西防線的經營,著重於宣府和大同,這道防線被稱為“宣大”。宣府是拱衛京師,防止蒙古鐵騎南下的咽喉要道,宣府一失,京師門戶大開,後果不堪設想;而大同盆地則是華夏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衝突最為激烈的前沿,這片煙沙晦迷的土地見證了無數次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血腥廝殺,稱之為“華北大門”也不為過。兩千年來,保華北必保宣大,守山西必守大同,從無例外。
不過眼下,隨著明朝軍事實力的急劇衰退,這道重要的防線也形同虛設了。大同成了晉商的大本營,每天都有大批商旅從這裏出發,將大量貨物販運至蒙古,再從蒙古運回毛皮、牛羊等等,賺得盆滿缽滿。晉商發大財,那些邊關將領也跟著發點小財,每個月都能從晉商那裏拿到一筆錢,所以他們對晉商的走私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哪怕明知道晉商在走私鋼鐵、糧食、鹽、布匹、火藥等軍國利器,他們也懶得去查,甚至主動參與走私。正因為他們為晉商提供了如此便利的條件,晉商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富甲天下,最終滿清入關,成了皇商。
隻是,那些喪心病狂的晉商並不知道,他們的好日子很快就過到頭了。
一支大軍正頂著寒風,向宣府鎮快速前進。這支大軍都穿著厚厚的棉衣,軍裝呈火紅色,仿佛燎原大火,聲勢駭人。他們戴著一頂半圓的鋼製頭盔,紅色盔纓火焰般舞動著,滑膛槍扛在肩上,三棱形槍刺閃耀著寒光,所有行李都打成一包背在背上,子彈和發射藥用牛皮袋裝著,掛在一伸手就能夠得著的位置,每人還帶了四枚木柄鐵頭的玩意兒,佩一口尺半長的狗腿狀彎刀。對了,每個人還穿了一件原始的防彈衣……不對,應該稱之為“防箭衣”,這玩意是用亞麻編織的,有十二個插口,分別插入十二片一毫米厚的高錳鋼片,整個胸部和腹部都保護得嚴嚴實實。由於高錳鋼比己知的一切鋼材的硬度都要高得多,一毫米的鋼片,在三十米內基本上可以對弓箭免疫了。最重要的是,這玩意輕得可怕,隻有七斤重,對於那些已經習慣了十幾二十斤重的鎧甲的步兵來說,基本上可以無視這點份量。這不,幾千人,都走了五十多裏路了,仍然是一臉輕鬆,邊走邊大聲唱歌,隊列嚴整,實在是不可思議。路上的客商、田裏的農夫都朝他們投來驚訝的目光,紛紛議論:“這是哪來的軍隊?裝備如此精良!”
這支軍隊行進到城鎮附近,駐紮了下來,然後,軍需要官進城去買菜。本來嚇得不輕,以為要被搶清光的商人們驚訝的發現這些軍官很好說話,出手大方,一手交手一手交貨,而且買賣雙方自願,絕不勉強,這弄得他們反而很不自在了。最後,一位商人道出了大家的心聲:“你們……真的是官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