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滄海橫流 第五章 地圖炮(1 / 3)

由於遠隔重洋,大明現在還沒能分享到發現澳洲大陸的狂喜,現在有一連串的麻煩正在等豐這個古老的國度。

第一個麻煩自然是邊關。蒙古高原先是遭了黑災,接著又是連續四十多天的暴風雪,讓蒙古人損失極其慘重,很多弱小的部落就此消失在漫天風雪之中,再也無跡可尋。麵對遍地冷死餓死的牲畜,蒙古人都絕望了,他們的牧群已經元氣大傷,接下來的日子可怎麼過!更可怕的是,在漠南、漠北地區,蒙古人所遭受的損失更加慘重,有些部落別說牛羊,連視若命根子的戰馬都死得沒剩下幾匹了,被生存壓力逼瘋了的蒙古人開始朝著河套地區遷徙過來,試圖從這片旱澇保收的豐饒之地獲得一點補償,湊合著度過這個大災之年。

他們度過難關的唯一方法,就是破邊而入,劫掠農耕區,從邊關城鎮獲得糧食、布匹等賴以生存的物資,成功了,他們的族群就能生存下去,如果失敗了,整個族群也就消失了。一切都是為了生存,無所謂對與錯。可問題是邊關的百姓也是要活命的,他們不是釋迦牟尼,可沒有從自己身上割下肉來喂飽貪婪的鷹隼的習慣,豺狼來了,他們自然要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天雄軍依托邊牆嚴陣以待,更大力資助額哲、貼木兒等人趁機招兵買馬壯大實力,痛毆試圖劫掠邊境的蒙古諸部。蒙古諸部對此極為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跟這兩個反骨仔大打出手,直殺得血流成河!

————眼下這股可怕的浪潮還在發酵,尚未正式爆發,數以萬計的蒙古士兵正在饑腸轆轆地遷往河套地區的途中,正在跟額哲和貼木兒大打出手的,主要是土默特部、察哈爾部等部落。不過,久經風浪的大明王朝已經嗅到了暴風雨襲來的味道,朝野內外都繃緊了神經,不敢有絲毫大意。大災之後必然是大戰,這已經是曆史規律了,任何忽視這一規律的行為都必將付出血的代價!

第二個麻煩則是內部的。三月中下旬,中原、山東、山西等地多次遭到冰雹襲擊,頻率之高,範圍之廣,均屬空前:

三月十四日,密雲、懷柔遭遇冰雹天氣;

三月十八日,滄州遭遇冰雹天氣,太原遭遇冰雹天氣,運城草木一夜之間被冰雹砸了個清光;

三月十九日,濟南遭遇冰雹天氣;

三月二十一日,邯鄲遭遇冰雹天氣;

三月二十四日,開封、衛輝、彰德三府遭遇大範圍的冰雹天氣,一夜之間田間布滿冰雹,多如河邊鵝卵石,禾麥盡皆糜爛;

三月二十六日,鳳陽遭遇冰雹天氣;

……

久旱之後必有冰雹,去年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都異常幹旱,今年遭遇冰雹災害也就沒什麼出奇的了。問題是這活見鬼的冰雹天氣來得太過凶猛,波及範圍太廣,似乎要將全國的農田都砸清光!最大的冰雹足有橙子大小,劈哩啪啦一通狂砸,原本長勢喜人的小麥被砸了個稀巴爛,很多府縣損失慘重,甚至有不少人被冰雹活活砸死。無數農民望著一團稀爛的麥苗失聲痛哭,這意味著這一季的麥子算完蛋了,他們可怎麼活啊!最讓人欲哭無淚的是,麵對如此可怕的天災,那些對作死無限熱愛的文官第一反應不是設法賑災,而是逼崇禎下罪己詔。他們振振有詞:“都是皇上你用了佞臣、弄臣,縱容他橫行不法,激怒了上蒼,老天爺才會降下災禍來警戒陛下!為了天下蒼生,皇上你趕緊下個罪己詔向天下百姓,向上天認個錯,保證親賢臣,遠小人,求得上天原諒,方可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崇禎對此極為惱火,他媽的,怎麼每次出了天災都是老子的錯?老子花這麼多錢,受這麼多鳥氣養著你們,就是為了讓你們給老子挑錯,逼老子檢討的?他自然知道這些文官嘴裏的“佞臣”是誰,除了那個在南方活蹦亂跳,一天不折騰出點動靜來就會死的二貨,還能有誰?他自認為自己沒有錯,像楊夢龍這種既能治理地方又能摧敵鋒於正銳,挽狂瀾於極危,而且對政治一竅不通,把滿朝文武得罪了個遍的人不用,他用誰?而且楊夢龍也很給他長臉,不管是讓他治理湖廣還是讓他經略遼東整軍經武,都幹得有聲有色,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大明的處境,還為他這個皇帝贏得了聲譽,重用這樣的人才,怎麼就成了觸怒上天的罪行了?真是豈有此理!不光崇禎想不通,天下百姓也想不通,冠軍侯戰功卓著,更將湖廣治理得井井有條,怎麼就成了佞臣、弄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