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宮出來之後,盧象升神色鬱鬱的去找吳勝,將崇禎的態度跟吳勝說了,吳勝心情也頗為沉重,歎著氣說:“皇上是讓旅順大戰給衝昏頭腦了,以為建奴很好打,完全聽不得逆耳忠言了啊……”連連搖頭,雖說他並不害怕跟滿洲八旗勁旅交手,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喜歡在這種天寒地凍的鬼天氣到遼東去跟擁有主場優勢的建奴死磕,他對這次崇禎禦駕親征的前景並不樂觀。
盧象升也歎息:“事已至此,我們也無能為力,唯有拚死力戰。以新軍之戰力,再加上上蒼垂憐,還是有希望打贏這一仗的。”
吳勝說:“也隻能如此了!”
盧象升拒絕出任大軍統帥之職,並且對北伐所持的悲觀態度激怒了崇禎,三天之下,他降下聖旨,任命曾在剿來登萊叛軍之戰中出過風頭的高起潛為三軍統帥。此令一出,新軍為之嘩然。在新軍看來,盧象升是三軍統帥的不二人選,就算盧象升不願意當這個三軍統帥,不是還有吳勝麼?吳勝同樣參加過平定登萊叛亂,更在旅順之戰中嶄露頭角,比起高起潛這個閹貨不知道強到哪裏去了!然而現在崇禎卻將大軍交到這麼一個閹人手裏,可把新軍氣得不輕,紛紛怒罵:“那個死太監有什麼本事,竟然能騎到我們頭上來!”
新軍隻服那些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拚出來的將領,其他人他們鳥都不鳥。
而高起潛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就任三軍統帥之後,第一道命令就讓全軍驚愕萬分:
命令東江總兵李惟鸞率領六千精兵渡海前來會合,參與北伐!
吳勝破口大罵:“亂來!簡直就是亂來!東江軍幾千人跑到北京來能幹什麼?他們在旅順向遼南發動牽製性攻勢不是更能牽製建奴的兵力,為大軍創造戰機麼?居然把這麼一支奇兵調過來參與正麵攻擊,他到底會不會打仗的!”
罵也沒用,在兵部的嚴令之下,李惟灣率領尚可義、黃玉郎等猛將及六千精兵渡海抵達天津,準備和大軍一起出關,攻打沈陽……這不僅意味著他們要多跑幾百裏的冤枉路,更意味著東江軍主力部隊被抽調一空,喪失了牽製清軍的能力。
崇禎任命高起潛為三軍統帥的做法並不高明,而高起潛把奇兵變成正陣之師,讓清軍在遼南方向失去牽製的做法更加不高明,這兩道不高明的命令,從一開就為這次北伐蒙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明軍原本高昂的士氣為之一泄。崇禎對此一無所知,打從決定禦駕親兵之後,群臣對他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再也沒有人故意找碴說他的不是,相反,哪怕是最尖酸刻薄的言官,也對他的決定大唱讚歌,把他吹得堪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阿諛之辭令他有些飄飄然了,盧象升多次想見他,就北伐的事宜跟他說清楚自己的看法,他都拒絕不見。他和眾多大臣一樣,一致認為被大明封鎖了兩年之後,建奴已經元氣大傷,眾叛親離,隻要他率領的大軍一到,清軍便會望風而降,克複沈陽,易如反掌!
不得不說,人的狂妄自大都是被慣出來的,如果沒有旅順大捷,哪怕群臣吹出花來,崇禎估計也沒有勇氣搞什麼禦駕親征。
十二月中旬,就在楊夢龍傷勢漸漸好轉之際,明軍大致完成了集結,東江軍、天雄軍、登萊新軍、昌平軍以及來自山東、河南的班軍,共計六萬五千人,京津一帶都變成了一座規模驚人的軍營。隻是河洛新軍依然不肯奉旨北上前來參加北伐,兵部一連發出十四道火票,他們不理不睬。此外川軍由於路途太過遙遠,尚未趕到。崇禎本來還想再等等,就算河洛新軍不來,川軍來了明軍也會戰力大增,畢竟川軍善戰之名早已舉世聞名了,值得他再等等。但是朝野內外已經沒有耐心再等下去了,近七萬張嘴呢,一天能吃垮一座大山,長時間呆在京建,吃喝拉撒都要朝廷解決,誰受得了?老百姓同意也頗有意見,並不是所有部隊都有新軍那麼好的紀律,像山東、河南等地的班軍,戰鬥力差,紀律更差,偷隻雞摸條狗那是家常便飯,老百姓意見很大,朝野內外都一致催促崇禎趕緊出征,別在這裏耗著了,至於川軍和河洛新軍,可以讓他們加快速度北上嘛,反正這仗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打完的,還怕他們趕不上這一仗?崇禎覺得有道理,於是下旨,在十二月十九日在京城郊外檢閱部隊,舉行祭旗儀式,又從內帑中拿出一大筆錢犒賞三軍,誓師出征。
近七萬大軍浩浩蕩蕩的踏上了征途,一路旌旗蔽日,刀槍盈野,隊列連綿數十裏,極為壯觀。前來送行的老百姓大為振奮,都說打從土木堡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這麼鼎盛的軍容了。所到之處,各州縣無不簞食壺漿,夾道歡迎,這讓北伐大軍頗受勉勵,崇禎更是自信滿滿:朕擁有如此強大的軍隊,還有億萬百姓全力支持,焉有不克複沈陽、痛殲建奴之理!
大軍行進至山海軍,吳襄率領一萬四千人加入北伐大軍,使得北伐大軍聲勢越發的浩大。待抵達錦州後,祖大壽出城十裏來迎,這位關寧軍頭號人物跪在冰冷的道路上,額頭觸地,全然沒了破口之戰時帶領大軍說走就走,完全沒有把皇帝和兵部放在眼裏,必須袁宗煥寫信來勸才重新帶領大軍入關參戰的桀驁不馴,他的態度異常的謙卑,說:“皇上不遠千裏,禦架親征,實乃國朝未曾有過之大事!皇上之雄才偉略,秦皇漢武也遠不如也!有皇上親自督戰,三軍用兵,攻破沈陽易如反掌,老臣預祝陛下大獲全勝,生擒奴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