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報告

人民幣仍被大幅低估

美國財政部4月9日發布的半年度彙率政策報告稱,中國人民幣彙率仍被大幅低估,不過中國對彙率的幹預力度看來不像過去那樣大,最近還拋售外彙推升人民幣彙率。報告還警告歐洲不要過度依賴出口來提振增長,敦促決策者更多地使用財政政策,並稱德國需求的增強至關重要。在日本政府持續采取激進措施以使經濟擺脫幾十年來的通縮陰影之際,美國似乎更加擔心日本前景,警告日本官方避免過度整頓財政,切勿過度依賴貨幣政策。

英刊撤銷43篇文章

41篇來自中國

近日《華盛頓郵報》披露,英國大型醫學學術機構BioMed Central撤刊了43篇文章,其中41篇論文來自中國作者。據BioMed Central網站發布的公告,撤刊這批論文的主要原因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同行評審是通過專家閱讀手稿後,決定讚成或否定論文是否可發表的一種評審製度,其主要目的在於確保學術文章的真實性。被撤文章的名單顯示,中國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上海交通大學第一人民醫院、長海醫院等43家中國大學和醫院被點名,其學者或醫生涉嫌學術造假。有記者聯係到成都某醫院一名麻醉科醫生白某,他是此次被撤刊的作者之一,他表示,自己作為合作作者撰寫了醫學論文,隨後投稿給一些雜誌,由雜誌再向其他學術期刊投稿。他稱不清楚這些雜誌在投稿過程中是否捏造了同行評審數據,但他承認自己及他知道的許多醫生在爭取論文發表的過程中需要支付一些“投稿費”。這名醫生稱,醫生平時接待病人、進行手術,工作壓力非常大,根本沒有時間搞科研,但在評職稱、升級時卻都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發表,許多醫生就會支付一些費用爭取發表論文。

碎片化造成人智商下降

比吸大麻影響都強

2004年,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信息學教授格洛裏亞·馬克(Gloria Mark)帶著她的研究生在兩個美國的科技公司對那裏的員工做了1000小時的觀察。他們發現,辦公室裏的員工平均每11分鍾就會被電話、電子郵件或同事打擾一次,而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早先的任務上則需要25分鍾之久。研究持續被打斷對人所產生的影響,甚至形成了一個科學領域,叫做“中斷科學”(interruption science)。其中一個常被提及的發現是,在做事情同時又忙於回郵件的人,其IQ會下降10點,這種影響比吸大麻的作用都強。心理學家還發現,正是由於技術讓人們能夠實時地了解到事情的發生,這讓我們感覺到必須馬上就了解,但實際上,許多消息可能並非那麼重要。人腦並不能真正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它隻是在不同的任務間來回切換。這是科學家們反複證明的一點。科學家的一些初步研究證實了我們的直覺:如果你同時做兩件事情,那麼你哪件事都做不好。技術正在要求人腦做它做不到的事情。除了葡萄糖的快速消耗,多任務會增加人的焦慮,這讓大腦分泌更多的皮質醇,而這種物質會讓人變得更有攻擊性,導致人發生衝動行為。大腦看起來並不會區分你要做出決定的事重要與否,對它來說重要的是決定的發生次數,這似乎是有一個上限的,當你做決定的次數太多了,那麼後麵更多的決定就可能失控。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當出現意料之外的新穎事件時,人腦會分泌出多巴胺。在波德瑞克看來,現在的電子設備持續提供社交信息,而我們不知道新的信息在什麼時候到達,也不知道新的信息是什麼,這是造成這些設備令人成癮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