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曲線救國(1 / 2)

當然,大宋最不缺的,就是此時激情澎湃的拿出成千上萬,聲情並茂的譴責李元昊的檄文。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這時候,方仲永依據後世曆史,還是找了個最明白的人兒——吳育。

由於度娘上沒有關於吳育的介紹,所以沒雨在此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吧。宋史中的吳育,字春卿,浦城人,生於宋景德元年,也就是公曆1004年,天聖五年進士。

天聖五年進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和包拯、韓琦等人同科。吳育的父親是吳待問,這個待問不是曆史學家沒考證出來那個意思,而是人家大名就叫待問。

吳育中舉的時候,他老爹吳待問官至光祿寺卿。中舉後,吳育先當了很多個縣官,而後慢慢爬了上來。在寶元元年這個時候,吳育的官職是三司判官和鹽鐵判官。

這是個實職總覽天下財權後勤的官兒,堪稱後勤部長。

長期和後勤打交道的吳育,深深理解了打仗不隻是打前線,也是打後勤,打經濟這種概念。

所以,在是否要與西夏開戰方麵,吳育曾經上過一本十分有道理,並且記載於宋史,名垂千古的進諫奏本。

宋史稱他“獨持異議,認為元昊本非漢族,此類藩屬,叛服無常是其特性,可用宋初對南唐辦法,暗地嚴密邊防,充實戰備,壓其貿易,使其無處掠奪,不戰自亂。”

這是吳育在正史之上的第一次大露臉,說得對的不能再對,雖然當時誰都沒聽進去。

而吳育的個性呢,並不是包拯、範仲淹那種勇往直前的性子,這事兒如果換做包拯、範仲淹辦,隻要他們覺得自己說的是對的,卻無人重視,那麼絕食抗議也好,十幾封奏章接連進諫也好,那是怎麼樣都要引起大家重視的。

但吳育不是,他是個很理智的性子,在他眼裏,我的職責,是盡我所能表述明白我的建議,至於皇帝是否采納,朝廷是否重視,那並不是我的職責。

所以呢,一方麵吳育選擇了在當時喧天的氣氛和請戰浪潮中,說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麵,吳育隻上了一次奏章,沒有得到肯定就撤了。由這些做法,大家都可以想到吳育是個怎樣的個性吧。

當然,這樣性子的人,也是很難被他人左右觀點,或者和誰輕易就搞得熱絡的。方仲永想要聯合吳育,將他的觀念和自己的一起拿出來,先說服範仲淹,然後依靠範仲淹的聲譽和影響力影響皇帝和群臣,隻是去拜訪一下,是很難把話說開的。

方仲永細細思忖過,又找了柴麟,讓廢柴信鴿速遞收集了不少關於吳育的情報,之後,才發現了吳育的一些些小愛好。

吳育喜歡聽戲,而且是專家級別的戲曲鑒賞家,很多大型戲班子的大家和台柱子,甚至都得到過吳育的一些點評和指導,你別說,吳育的眼光那是極好的,經過他指點過的很多人,最後都火出了自己的特色。

那麼,唯今之計,去認識一個和吳育攀得上交情的梨園大家,就成了眼下亟待要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