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農村群眾的綜合素質
在我國農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的個人素質不高,這些都極大限製了農民致富增收。通過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以農村文化站為中心,加強對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相關技能的培訓,以淺顯易懂的形式說明道理,讓農民明白。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使農民提高法律意識,自覺遵紀守法,把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統一,遵守社會公德。通過相關的技能培訓和科學知識普及教育,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確保農民的致富增收。並且,農民群眾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於農村和諧社會的建立,實現新農村建設。
(二)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農村大多數經濟條件落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漸提高。我鎮以建成的文化活動中心為載體,經常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群眾喜愛的文體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激發了他們參與的熱情。現在越來越多的群眾願意參加各種文化體育活動,以豐富自己的業餘文化生活。目前,我鎮群眾已形成跳健身舞蹈的習慣。每晚7至9點,數百名群眾聚集到黃陂文化廣場隨著音樂跳起健身舞。而且周邊的村莊和單位也興起了健身舞的浪潮。群眾在參與跳舞過程中,既能健身,又給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些靈動的色彩。各種業餘文體組織也層出不窮,他們自編自演,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演出活動。農民群眾還能到農村書屋閱讀各種書籍,增加文化知識。他們在休息之餘,能到村裏的體育場所進行體育鍛煉,進一步強身健體、豐富文化生活。
(三)較好地保護本地的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文物普查,中山公祠、春芝樓、躲世圍、俊康樓被評為特色古民居,中山公祠被評為市級客家古民居。聯豐村的劉氏總祠經過重建,成為興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正準備把它作為本地的旅遊品牌。黃陂鎮的客家煎堆製作工藝於2010年列入興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過政府的努力和宣傳,群眾對身邊的文物有了新的認識,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和力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複雜性的係統工程。我們黃陂鎮還會繼續探索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新方式,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正幹.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搞好基層群眾文化[J]. 大舞台,2010(1).
[2] 鍾華珍.淺談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現狀及途徑[J].大眾文藝,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