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現中國電影強國夢 再創中國電影的傳奇(1 / 3)

實現中國電影強國夢 再創中國電影的傳奇

特別策劃

作者:郭曉

近年來,中國電影一路高歌猛進,整體呈現繁榮景象,盡管因為一些主題上的偏差不斷引來詬病,但學術界對電影創作的整體發展給予了肯定。諸如“商業大片”“類型片”“三俗”“翻拍”等關鍵詞更像是引發受眾對電影創作發展方向給予合理修正的某種警示。一些兼具美學內涵和曆史品格的精品電影在贏得觀眾口碑的同時,也在更高層次上詮釋了中國特色的電影風格。作為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在大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對電影文化品格的正確界定,涉及我們以什麼樣的視角認識電影藝術,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電影文化,以什麼樣的思路發展電影文化。這也就回到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命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那麼,如何站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曆史脈絡中審視近年來的中國電影,關係到我們如何界定電影藝術中國夢,如何以電影藝術的方式把握世界,如何以更加自覺、自信、自強的態度參與國際文化競爭。

針對以上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教授。

光影百年傳奇永恒

記者(以下簡稱“記”):光影百年俱往矣,輝煌銀幕看今朝。我們看到,中國電影正在步入一個百年難得的黃金時代,有哪些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強力地推動了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的局麵?

張會軍(以下簡稱“張”):從中國電影100多年的曆程來看,如果有什麼重要的事件,“第五代”電影的出現應該是一個最具特殊曆史意義和最具標誌性的事件。

第五代電影人所拍攝出來的電影,如《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等,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和後期,以非常反叛的觀念和極富衝擊力的造型和風格,呈現了與“文革”電影假、大、空的形式完全不同的電影語言和形態,給中國電影帶來了清新的空氣。作為年輕人,他們沒有束縛、沒有壓力,一旦投入電影拍攝,就在中國電影的路上狂奔。十年的政治扭曲和人性壓抑,人們呼喚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需求,是“第五代”電影產生的主要社會原因,是“第五代”能夠“肆無忌憚”地進行電影藝術探索的重要動力。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國家的電影體製,在整個“第五代”電影創作中,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起到了決定性的保證和推進作用。這種保證和推進作用是一種強硬的、非市場化的,是一種精神的支持。

記:在短暫的中國電影藝術史中,您認為哪個階段是最輝煌的?哪個階段是最凋敝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輝煌和凋敝?

張:每一個熱愛中國電影的人,都會對中國電影各個階段產生的影片有某種特殊的感情和眷戀,也都會更加關注中國電影的曆史、現狀、人物、作品及未來。就是說,個人對中國電影發展的不同階段自有評論,沒有唯一的價值標準,也不可能有,即我們所說的“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結論”。

在短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中,雖然有20世紀30—40年代的左翼電影,有新中國建立以後的50—60年代的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都沒有形成最為輝煌的時期。但是,由於國家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發展,在“文革”前後的十多年中,對中國電影是沉重的打擊,盡管在“文革”後期也有一些經典的電影出現,但這仍是中國電影最凋敝的時期。

如果認為哪個階段是最輝煌的,我認為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和2010年以後,一方麵是國家對電影產業在政策和實際方麵的支持和重視;另一方麵是電影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壯大;同時,還有電影人的努力和在創作上所取得的實際成績。

在創作上,電影人麵臨的是社會發展與觀眾群體的變化,麵臨的是市場變化和商業的壓力,轉折、轉變、轉換等問題。

可以說,目前我們麵臨的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最好時期,回過頭來看,今天中國電影的發展,實際上經曆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恢複秩序,打江山、創業的階段。用電影作品確立影片的質量和在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位置,增加電影的產量。第二個階段是如何在不斷進行電影創新的創作過程中,繼續保持國產電影的創作風格和特色。第三個階段是如何麵對投資、市場、環境下的進行電影創作的轉型,如何麵對電影機製、市場的各種問題。

記:那麼,您認為,中國電影藝術與西方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所謂的“中國特色”集中表現在哪些方麵?

張:中國電影與西方電影最大的區別在於價值觀不同,表現方法不同,我們的整體電影工業水平比較弱,整體的電影技術不統一,製度不夠規範。我們國家的電影更加關注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現實主義生活。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電影開始複蘇。“第五代”電影以非常迅速的形式,大範圍地參加國際、國內電影節並且獲獎,開始走進世界影壇,使各個國家都更為深刻和全麵地了解和認識了中國電影,對中國電影是一個比較大範圍的弘揚和宣傳,開始實現了中國電影的“跨越式”發展。隨後,電影的拍攝呈現出與以往電影不同的敘事風格和影像風格,在電影的語言方式和結構組合上有自己的特點。

隨著電影觀念的轉變,影片中的電影人物形象表現,開始注意刻畫人物的豐富性和性格化,開始關注小人物,能夠多側麵、多元化地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大量學習國外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作品,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去反映對曆史和社會的思考。許多電影人開始在電影的思想、意識、觀念、手段、風格、樣式、形式、內容、技巧、方法上進行不同程度的探索,這些影片在整體視覺形式和效果上,有比較大的突破,形成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記: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和輝煌,都離不開一些引領時代的藝術家。您作為一位電影評論家,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曆史上,我國最具引領作用的電影藝術家有哪些?您如何評價這些藝術家的貢獻?

張:電影是世界公認的“第七藝術”,同時具有工業、藝術和綜合藝術的特質,也是一個群體藝術,可以有幾個人為主導和起主要的作用。很多電影藝術家拍攝的電影,都成為了國家的經典、曆史的經典,成為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的經典,電影藝術的性質也決定了這些著名導演和電影人群體,在不同時期所創作的電影作品最具影響力,最具引領作用。

這其中,有幾代電影藝術家創作了中國電影的經典,他們各領電影風騷數年,最大的貢獻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用自己的電影作品,用自己的精神,創造和書寫了中國電影的曆史;用自己電影作品的磚瓦,建造了中國電影的殿堂。

所以,任何一個社會曆史時期的電影,導演不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社會、曆史以及文化體製。電影導演和電影作品隻是這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標誌,不能作為判定社會階段和曆史時期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尺度,也不能作為衡量整個電影工業和電影藝術水平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