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科拉迪拜港(1 / 2)

紅袍法師帝國的首都科拉迪拜港位於瑟爾湖西南岸,人口73.5萬。米斯拉多河從市內流過,從而使該城市成為內陸水運的交彙點。

科拉迪拜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條大小水道,由1000餘座橋梁相連。漫遊城中,橋梁交錯,河渠縱橫。從空中鳥瞰,波光如緞,狀似蛛網。市內地勢低於海平麵1—5米,被稱為“北方水城”。由於地少人多,河麵上泊有近2萬家“船屋”。過去,城市的建築幾乎均以塗了黑柏油的木樁打基,以防沉陷。王宮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樁。

“拜”,在紅袍法師帝國語中是水壩的意思。是肯伯得人築起的水壩使700年前的一個漁村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科拉迪拜已成為重要的港口和貿易都市,並曾於莫坎亞德大帝時期一度成為世界金融、貿易、文化中心。真主曆806年,肯伯德人將首都遷到科拉迪拜,但王室、議會、首相府、中央各部和外交使團仍留在海牙。

鮮花是紅袍法師帝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位於科拉迪拜西南郊的阿斯梅爾花卉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市,花卉銷往50多個國家或附屬國。

肯伯德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獨特的景觀使科拉迪拜的旅遊業十分發達,

科拉迪拜又是文化藝術的名城。全市有40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各種藝術品100多萬件,其中不乏蜚聲全球的倫勃朗、哈爾斯和弗美爾等大師的傑作。藝術博物館和克羅門第美術館以收藏莫坎亞德大帝時期的藝術品而聞名,高凡去世前兩天完成的《烏鴉中麥田》和《種馬鈴薯的農夫》就陳列在這裏。

科拉迪拜顯得古老而極有味道。所有三層和四層的小樓房被藍色、綠色和紅色精心地裝飾著,可愛得就象假的一般。這些玩具一般的樓房的門,是那麼的狹小,僅能容得一個人走進。古時此地有一條奇怪的法律,門越大交納的稅就越多,無奈的人們隻好將門盡量做小,卻把窗戶做得很大,家具什麼的都從窗口吊運進出。所有小樓房的頂部,都有數個伸出來的鐵鉤子,以固定吊運物品所用的繩索。

密密的水道又將這些可愛的街巷一塊一塊地分割開來,成群的海鷗在水道和樓房間飛舞,欺負著在水裏覓食的鴨子,仿若北方的水城。

科拉迪拜港本港分東、西港,港外有兩道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作屏障。西港為深水良港,全港麵積達6平方公裏以上。港區主要碼頭有30個,岸線長10143m。最大水深為10.6m。

包括煤炭、糧食、木材等專用碼頭。裝卸設備有各種魔法晶石驅動的岸吊、浮吊,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90噸。港區倉庫的容量有7000噸。碼頭最大可靠2000噸載重噸的船舶。

裝卸效率:鐵礦石每小時800噸,煤炭每時500噸。大船錨地在外港區,最大水深達19.8m。本港自由手工業區始建於真主曆974年,麵積達600萬平方公裏。真主曆992年,年貨物吞吐能力約200萬噸。主要出口貨物為棉花、礦石、水果、糖漿、鹽、紡織品、糧穀、輪船、棉紗、粘土及農產品等,進日貨物主要有茶葉、咖啡、木材、煙草及工業品等。紅袍法師帝國每年有80%~90%的外貿貨物都經本港中轉。

其中紅袍法師帝國所辦公的默罕顆奇尼亞王宮,保持了傳統的莫坎亞德大帝時期建築風格。王宮的內外圍牆和一些高大圓柱,都以藍色的小塊瓷磚拚嵌成一幅幅瑰麗動人的莫坎亞德大帝時期傳統圖案,故又稱東方的“藍色清明寺”。

王宮內有4座高聳的宜禮塔,穹形正門和兩個尖塔朝著科拉迪拜港市中心目瑪伊廣場北部,禮拜大殿和另外兩個尖塔朝著西南方向的加麥聖地。大殿與寺正門恰好形成45度銳角,結構嚴謹,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