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識經濟下我國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問題探析(1 / 3)

知識經濟下我國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問題探析

觀點

作者:閔誌慧 蔣敏

摘要:伴隨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正在由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因素逐漸成為企業主導地位的生產要素,知識的投入和產出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基於知識經濟的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亟需將企業發展置於知識經濟大環境中加以考量,通過逐步提高知識資本投入來替代物質資本投入,提升企業競爭力。本文在對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分析我國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在知識經濟時代所麵臨的問題,並提出治理對策。

關鍵詞:知識經濟 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

現代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範圍內的企業競爭,賦予了成本管理全新的意義,成本管理的目標不再由利潤最大化這一短期性的直接動因決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廣度和深度的戰略層麵上。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產品生產中技術知識含量大幅提高,知識因素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明顯,並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這裏的“知識”不但包括企業所有具有所有權的知識(比如專利權、專有技術和版權等),還包括雖然沒有所有權但有一定程度控製權的知識(比如企業員工的知識與技能等),這些知識為企業所擁有或者控製,並具有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效益的潛力,因而我們可將它們統稱為知識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產所占的比重不斷增長,並逐漸超過有形資產所占的比重,最終導致企業的資產結構發生改變。另外,由於產品成本結構與生產要素關係非常密切,因此,產品的三大生產要素(料、工、費)將變為包括知識在內的四大要素。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如何對知識資產、知識資本進行成本核算及管理,是擺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麵前的一個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

一、我國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的現狀

(一)未能對知識資本成本進行核算,成本管理意識薄弱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體應該是企業管理者,成本管理的動力也應來源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現今大部分企業當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在新形勢下,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是企業知識成本的較量,更談不上對知識資本成本進行全麵核算。因此,導致成本管理意識不強,預算約束弱化,企業隱形的成本增加。另外,我國許多企業按照成本習性劃分和核算產品成本,由於通過提高產量可以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而產量越高,單位產品成本就越低,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越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最終走進了隻重“產量”不重“銷量”、重視有形成本、忽視無形成本的思維誤區。

(二)成本管理理念滯後,缺乏戰略性和係統性

許多企業未能站在戰略性和係統性的視角對廣義成本進行管理,片麵強調狹義的成本控製。在我國,許多企業的成本核算方式仍以生產製造過程的耗費為主,停留在傳統的工業生產上,導致成本核算並不能給我們提供真實、準確的成本信息。企業成本核算中隻重視物質資料而輕視人力資源成本。雖然我國有大量學者對人力資源進行了探索研究,但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產品成本核算對象仍然以物質資料為重點,而沒有將人力資源納入成本核算的範圍。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成本的構成應當是物化勞動消耗成本、知識成本和自然資源成本的總和。筆者認為,成本補償隻有包含了這三方麵的消耗與支出,才能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實際上,企業發生的許多成本是獲取關係資本、人力資本、環境資本的必要手段,管理層應將“成本觀”轉換為“投資觀”,平衡人本和成本的關係,提升成本管理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