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常雲:建立老子學院 拓展公共外交
關注
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丁常雲提交了《關於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拓展公共外交的提案》。丁常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非常關注,他呼籲,老子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應該得到弘揚,我們應當通過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進一步拓展我國的公共外交。針對這個話題,本刊於近期對丁常雲進行了專訪。
《檢察風雲》:丁老師,您好。您是怎麼想到提出這樣一份提案,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有著怎樣的意義?
丁常雲: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先生曾經提出“弘揚傳統文化,開拓公共外交”的建議。因為“公共外交”是一種麵向外國公眾,以文化傳播為主要方式的一種國際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是拓展我國公共外交平台的重要載體和渠道。而在我看來,老子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在拓展公共外交方麵有著天然的優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子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是東方文化智慧的寶庫。可以說,老子文化是一種普世文化,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階層、任何人都能接受。
《道德經》是老子文化的經典著作,它雖然隻有短短5000字,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核心價值,體現了深厚的生命關懷、社會關懷、環境關懷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指導意義。前美國總統裏根在國情谘文中,就曾經引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要像烹飪一條小魚一樣,不要亂折騰,尤其是政策不能多變,否則老百姓無法適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弟弟2010年在新加坡的一所學校演講時,也用漢語引用了《道德經》中的名言“上善若水”,鼓勵學生積極行善。這說明,老子的智慧沒有國界。同時,老子的思想與今天的很多理念也是相契合的。比如,管理學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老子也主張“清靜無為”。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這是錯誤的理解。“無為”的意思其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像一個公司的一把手,如果樣樣事情都要管,大小事情都要抓,那一定管理不好,“抓大放小”才是正確的管理方式。
概括來講,老子文化是一種以“自然無為”為核心價值,以“反者道之動”為思維方法,以構建“清淨和諧”人生境界為目標的文化,充分地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最高哲學智慧,對於促進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老子文化開始逐步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老子文化研究會,四川大學成立了老子學院。《道教經》也開始進入高校,成為學生學習中國古文化的教材。中國道教協會於2007年專門舉辦過一次國際《道德經》論壇,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來賀信,寫道:“道教關於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思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他“希望此次論壇將增進和諧與理解,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這充分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於老子文化的關注和重視。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認為,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的時機已經成熟。在海外設立老子學院,既有利於老子文化及其哲學智慧的廣泛傳播,積極探索老子文化的智慧和內涵,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並使之服務當代社會,同時也能夠對傳播中國文化精神、積極開拓我國公共外交發揮積極的作用。
《檢察風雲》:目前,老子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情況如何?
丁常雲:早在17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已經傳入西方,此後,老子及其道學思想引起西方人的極大關注,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為世界古代十大作家之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弘揚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老子文化已經引起了海外的普遍關注和推崇。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老子《道德經》。德國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以來,《道德經》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美國學者蒲克明指出:“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他認為《道德經》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